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保护机制研究——以可园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性相关理论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选取一部较为经典的国际遗产保护文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中对真实性的表述进行研究,探索真实性要素在中国本土实践中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尊重《操作指南》中真实性内涵的前提下,以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为例,探讨其在中国建筑遗产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从机制层面对真实性要素的监督与落实模式进行优化。  首先,本文从修复工程全过程的角度探讨真实性要素在实践中的落实状况,在对遗产客体“物”的研究之上融入修复工程参与方“人”的因素,并实现真实性要素在实践中的分级,提出现行修复工程对真实性保护机制优化的需求。  其次,本文借鉴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修复工程中参与方博弈对真实性要素在实践落实中的影响,借助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的案例,说明建筑遗产修复工程中真实性保护机制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持续跟踪、解析苏州可园二期工程案例,先行判断其勘察设计阶段的真实性,再采用计算博弈各方对真实性贡献值的方法,演绎得出施工阶段影响可园修复工程真实性落实的保护机制内容。  最后,本文综合前文分析和演绎得出影响苏州宅院类建筑遗产修复工程真实性落实的关键机制,并对其进行过程上的调整和层次上的分级,同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
乡土建筑凝聚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是地域文化的代表。窑洞民居属于典型的乡土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中国优秀的民居形式。目前对于中国窑洞民居的研究多集中于甘肃、豫西、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无论是新城区的开发还是老城区的改造,医疗建筑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公共配套建筑,而门急诊楼更是医疗建筑中使用频率高、服务范围广的一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古镇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使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千篇一律的旅游古镇的打造抹煞了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化的触角已经延伸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建设低能耗建筑已成为当下发展趋势,众所周知,照明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天然光可有效地降低照明能
学位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近年来,在古村落被快速、大规模地破坏而逐渐消失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开展对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河北蔚县地区古村落的现状令人担忧,蔚县古村
国内旧城更新,尤其是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常通过引入高端商业、产业或高端消费人群等方式,在街区住房、景观等物质条件提升及街区市政设施、安全设施提高的同时,街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现已逐步在我国的特大城市当中推广,且成为了支撑其正常运作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对于特大城市发展的支撑除了需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