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额皮层-伏隔核神经环路在针刺缓解慢性痛奖赏效应中的作用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i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疼痛是一种包括感觉、情感和认知三个层面的不愉快的感受。慢性痛患者会伴随着长期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和认知障碍(比如抑郁和焦虑)。慢性痛的缓解或镇痛效应会产生愉悦感,被认为是一种奖赏,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而改善疼痛相关情绪变化。针刺镇痛的奖赏效应及正性情绪是针刺镇痛中调神畅志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针刺缓解慢性痛的奖赏效应有着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前额皮层(主要在前额皮层的腹侧区Infralimbic cortex,IL)-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奖赏环路神经元活性的增强是形成慢性痛缓解的共同特征,是控制痛情绪的关键神经环路。因此,本课题聚焦前额皮层-伏隔核环路,探讨其在针刺镇痛奖赏效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缓解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也有助于阐明针刺镇痛中的调神畅志作用。方法:本课题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SNI)模型,分三个实验进行。实验一:针刺缓解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奖赏效应产生的时效特点。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7天(D7)+电针组、模型14天(D14)+电针组、模型21天(D21)+电针组、模型28天(D28)+电针组、模型45天(D45)+电针组,观察造模后7天、14天、21天、28天、45天电针治疗前、电针治疗后、电针治疗后30 min、60min、90min热痛变化情况,及电针治疗后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情况。实验二:针刺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边缘下皮质(Infralimbic cortex,IL)和伏隔核(NAc)脑区的神经元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电针组和模型组,造模7天后进行电针治疗及CPP训练,测试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脑区c-fos蛋白和囊泡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的神经元表达情况。实验三:IL-NAc环路在针刺缓解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疼痛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一周,在IL脑区注射神经示踪剂CTB(Cholera toxinβsubunit),恢复一周后进行电针治疗及CPP训练,测试后取材,结合c-fos免疫荧光双标,观察针刺后追踪的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实验四:针刺和光遗传激活前额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镇痛奖赏效应的比较实验。实验分两组:针刺组和模型组。在IL脑区注射Ch R2兴奋性光遗传病毒,同时植入光电极。手术恢复1周建立SNI模型,光遗传激活前额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两组动物IL脑区的神经元电活动,并进行痛阈和CPP测试。结果:1.各组大鼠热痛阈有显著性差异(F=107.474,P<0.001)。组间比较发现,D7、D14、D21、D28电针治疗后痛阈明显上升(P<0.001),假手术组电针治疗前后热痛阈没有明显变化;在大鼠造模后早期,电针治疗后热痛与治疗前比明显升高(P=0.001),在针刺治疗30min后,痛阈开始下降,在电针治疗90min后热痛阈逐步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在大鼠造模后期,D45治疗前热痛阈恢复至正常水平,针刺治疗前后痛阈没有明显变化(P>0.05);各组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3.954,P=0.003),组间比较发现,模型组与D7、D14、D21组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明显高于与D28、D45和假手术组(P<0.05)。2.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在IL脑区,两组c-fos阳性细胞数、VGLUT2阳性细胞数以及共标表达细胞数有显著差异(tc-fos=2.895,P=0.016;tvglut2=5.771,P=0.001;tmerge=4.002,P=0.003),电针组均高于模型组;在NAc脑区,两组c-fos阳性细胞数、VGLUT2阳性细胞数以及共标表达细胞数有显著差异(tc-fos=3.369,P=0.007;tvglut2=3.716,P=0.004;tmerge=3.397,P=0.007),电针组表达明显多于模型组。3.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在IL脑区,c-fos阳性细胞数电针组明显多于模型组,有明显的差异(t=4.113,P=0.003),CTB阳性细胞数(t=1.893,P=0.095)统计没有差异(P>0.05),共标阳性细胞数统计两组比较有差异(t=2.948,P=0.018),电针组共标表达是多于模型组;在NAc脑区,电针组c-fos阳性细胞数、CTB阳性细胞数及共标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tc-fos=4.340,P=0.001;tCTB=2.814,P=0.018;tmerge=2.258,P=0.048)。4.光遗传组和电针组IL区神经元发放频率的平均Z-score评分高于不给任何刺激时IL区神经元发放频率的平均Z-score评分,光遗传组和电针组大鼠在两箱中IL区神经元发放频率的平均Z-score评分趋于一致。针刺后和光刺激后能产生明显镇痛和条件性位置偏爱(P=0.005)。结论:1.针刺足三里穴能有效缓解慢性痛,在模型早期能明显缓解疼痛并产生奖赏效应,在造模后期大鼠镇痛的奖赏效应减弱;2.针刺镇痛奖赏效应主要激活前额皮层(IL)和NAc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3.针刺镇痛激活前额皮层(IL)-伏隔核(NAc)神经环路,并参与针刺镇痛奖赏。4.电针和光遗传刺激都能诱导前额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放电活动,并产生镇痛奖赏效应,两者作用相似。
其他文献
【目的】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是临床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其关键是其对多种临床一线抗生素有多重耐药,长此以往,将会面临无药可医的窘境。宿主靶向治疗(hos
学位
【目的】茵陈蒿汤(YCHT)是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因此茵陈蒿汤及其变方也被广泛的运用到酒精性肝病的肝胆湿热证临床治疗中,但其防治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的肝脏损伤和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我们基于已有文献报道,利用网络药理学和RNA seq转录组学,并结合体内外实验探讨茵陈蒿汤改善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肝脂肪变性和肝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一、网络药理学:通过TCMSP收集并筛选茵陈蒿汤有效成分
学位
目的:急性肝衰竭是发生极为迅速,预后极差的肝脏疾病,目前未有对患者起到有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根据前期研究,我们认为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可能为急性重症黄疸,即急性肝衰竭。麻黄和连翘共为该方剂的君药,传统认为麻黄连翘这组药对具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伪麻黄碱是麻黄与连翘中最为特异的有效成分,连翘精油是连翘的精油提取物。我们改进了麻黄连翘这组药对,将伪麻黄碱以及连翘精油作为复方制剂,
学位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以客观评价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证据。方法:本研究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分泌门诊及住院病房招募到的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真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二者均接受内分泌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真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安慰针刺组进行假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12周。两组
学位
目的:脑卒中是在世界范围导致死亡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我国最常见的卒中亚型是缺血性卒中,但目前对其治疗方法非常有限。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AG)是从黄芪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研究表明,环黄芪醇能够激活端粒酶、调节免疫力,对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腹主动脉瘤等疾病模型均具有保护作用。本课题在小鼠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研究CAG
学位
目的:利用体内外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探讨伴侣蛋白L-异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 L-isoaspartate-methyltransferase,PIMT)功能异常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神经毒性的影响及羟基积雪草苷(Madecassoside,MA)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确认内质网应激、自噬失衡和micro RNAs(m
学位
目的:观察10.6μm激光灸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从PD-1/PD-L1通路研究10.6μm激光灸提高抗肿瘤免疫的效应与机制,为灸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Lewis肺癌细胞悬液注射于C57BL/6小鼠右腋下制备Lewis肺癌模型(简称模型组),在此基础上予10.6μm激光灸治疗(简称激光灸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激光灸组予10.6μm激
学位
目的:探讨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通过影响补体3/补体3 a受体(Complement 3/Complement 3a receptor,C3/C3a R)信号表达调控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反应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小鼠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其药理机制。方法:(1)在体内实验中,采用SPF级3月龄Presenilin 1/2条件性双基因敲除(
学位
目的:桂附地黄丸组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具有补肾助阳、化气利水的功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甚佳,但因成分复杂所以机制研究受到限制。本文立足于前列腺增生的病因研究进展,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外药理学研究桂附地黄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治疗前列腺增生可能的作用靶点提供新思路。方法:1.利用ADME参数筛选、成分的靶点预测与疾病靶点交
学位
目的:通过临床量表和功能磁共振(f MRI)探讨延年九转法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和脑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CFS患者90例,健康受试者45例。将90例CF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功法组(n=45)和教育组(n=45),分别进行3个月延年九转法练习和认知行为疗法。研究以多维疲劳量表(MFI-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抑郁量表(H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