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网络欺诈的控制、打击和甄别教育,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一直都是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对网络欺诈的打击措施主要依赖专项打击活动和政策层面的控制,措施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因网络欺诈的扩散而使打击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投入巨大且难以持续。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欺诈得以在网络中迅速扩散的同时,欺诈行为和扩散情况在网络中也变得有迹可循。构建网络欺诈扩散模型,掌握网络欺诈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规律对抑制网络欺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网络欺诈扩散与生态学系统的相关性出发,首先,对网络欺诈扩散系统与生态学系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欺诈扩散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欺诈扩散主体之间的角色转换及竞合关系类型;然后,构建网络欺诈双边扩散模型,并用Python编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加以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网络欺诈扩散系统中的扩散主体、行为及环境之间有显著的交互关系。案例和文献分析研究表明,网络欺诈扩散是一个包含扩散主体等构成要素,并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与反馈的统一整体,这样的运作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相似程度;并且网络欺诈扩散系统有助于暴露网络欺诈行为、促进甄别方式的学习以及提升网络欺诈打击抑制效果的持续性。(2)构建网络欺诈双边扩散模型,并探究扩散影响因素。以SIR病毒扩散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网络欺诈扩散中潜在受骗者的信任转移和角色转换过程;从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了扩散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类型,并借鉴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基于“受骗者-欺诈者”的网络欺诈双边扩散模型。通过Python编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扩散主体的影响力、信息自然增长速率以及扩散初始状态是影响网络欺诈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扩散主体的影响力决定网络欺诈扩散能否达到平衡状态以及达到平衡状态的值,信息自然增长速率决定扩散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扩散初始状态决定了扩散过程中的峰值情况。(3)对网络欺诈双边扩散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选取“罗尔诈捐”事件作为研究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实例进行了分析,并采集微博用户对事件的原创内容数据进行验证。将实例研究与模型及仿真结论进行对比,对比结果验证了研究中构建的网络欺诈双边扩散模型及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和构建数理模型对网络欺诈扩散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扩展探讨,丰富了网络欺诈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基于“罗尔诈捐”事件的实例分析,验证了研究所构建模型及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健全信息共享环境以及建立和落实欺诈甄别教育及惩罚机制等三条网络欺诈防治建议,对有效抑制网络欺诈扩散提供新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