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列腺(Prostate)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炎(Prostatitis)指发生于前列腺组织,由细菌感染、免疫紊乱或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复杂病因引起的炎症。其病理变化错综复杂,主要以尿道刺激症状、慢性盆腔疼痛和排尿异常等症状为特征。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泌尿外科常见病。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占CP患者5-10%。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占CP患者90-95%。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癌症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发生发展与体内组织微环境慢性失调密切相关,且前列腺癌的发生、发病机制与炎症免疫介质有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两种C57BL/6小鼠模型,即CBP和CPPS,探索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为探讨CP炎症反应的特点,及前列腺炎在炎癌转化中的作用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9-11周龄的雄性SPF级别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CPPS模型构建方法为皮下多点注射含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和CFA的混悬液(EAP组),其对照组构建方法为皮下仅多点注射CFA混悬液(CFA组)。CBP模型构建方法为小鼠尿道逆行滴注肾盂肾炎E.coli(E.coli组,E.coli组),其对照组构建方法为尿道逆行滴注无菌PBS溶液(PBS组)。Na?ve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后第1个月至第6个月,每组分别随机处死和解剖6只小鼠。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CD45蛋白免疫荧光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来评价各组小鼠前列腺炎炎症病理变化;运用Von Frey纤维测痛丝测定小鼠骨盆区域机械痛阈的变化。前列腺上皮细胞表型由CK5(基底细胞)、CK8(腔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来鉴定,通过CK5、CK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和透射电镜细胞显微结构变化来观察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变化;通过血清中IL-17水平评价前列腺癌变趋势;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前列腺Hsp60表达来测定其凋亡情况。运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Masson染色,免疫组化/荧光平均IOD值;运用Graph Pad Prism 5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E analysi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实验后第1个月到第6个月,H&E染色结果显示,与na?ve组、CFA组和PBS组相比,EAP组和E.coli组小鼠前列腺组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症状,即腺腔扩张增大,存在大量炎症细胞等。且实验后第3个月开始,少数小鼠前列腺局部腺体出现基底膜消失,细胞核异形性明显,核大深染及核裂现象。Na?ve组、CFA组和PBS组则结构正常,腺腔内有粉染的分泌物,无炎症细胞侵润。实验后第1个月至第6个月,与na?ve组、CFA组和PBS组相比,Masson染色结果显示EAP组和E.coli组前列腺间质胶原沉积逐渐增加(P<0.05),平滑肌逐渐减少(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以看出EAP组和E.coli组前列腺组织CD45为阳性表达;ELISA实验显示EAP组和E.coli组小鼠血清CRP水平仅于实验后1个月显著增高(P<0.05);von Frey纤维测痛丝检测可以看出EAP组和E.coli组小鼠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0.05)。从实验后第1到6个月,经CK5和CK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各组小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均存在CK5和CK8阳性。然而,在实验后第3个月开始,EAP组和E.coli组少数小鼠前列腺组织局部腺体CK5蛋白表达为阴性,基底细胞消失,即该腺体发生癌变;CK8表达增加,可观察到腔细胞增生。实验后第1个月至第6个月,与na?ve组、CFA组和PBS组相比,EAP组和E.coli组小鼠前列腺组织在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核膜呈不规则状,即存在癌变趋势。免疫组化实验可以看出EAP和E.coli组前列腺Hsp60蛋白表达逐渐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表明EAP和E.coli组血清IL-17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我们成功地构建了C57BL/6小鼠CBP和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模型。实验后第1个月至第6个月,EAP组和E.coli组前列腺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免疫应答增强。模型组小鼠机械疼痛阈值随造模时间逐渐降低,凋亡相关蛋白Hsp60和前列腺炎癌转化因子IL-17随造模时间逐渐增高。在实验后第3个月,少数模型组小鼠局部前列腺组织发生癌变。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症可能与前列腺炎癌转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