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1.3倍基因组克隆的简例构建方法及不同基因型代表株的体外表型特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缺乏支持感染的细胞培养系统和动物模型的情况下,研究者常采用1.3倍基因组克隆转染肝细胞系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临床分离株的体外表型特征。但是,受限于HBV基因组本身的复杂性,传统的构建方法操作繁琐,不利于规模化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种新颖而简便的,适用于从HBV感染者血液样本中直接构建1.3倍基因组克隆的方法。以HBV感染者血液样本提取的DNA样品为模板,采用一步PCR方法分别扩增HBV基因组的两个片段:片段A(nt961-nt3215/ntl-nt268)和片段B(nt204-nt2043),再通过位于nt247位的保守的Xbal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连接形成以HBV的961位核苷酸作为起点、2043位核苷酸作为终点的1.3倍基因组克隆,新方法的构建周期由传统方法的2周左右缩短至5天左右。这一方法在151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队列中进行了验证,151例样品中有102例能够成功的扩增出两个目的片段(67.5%),扩增成功率与样本原始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采用上述构建方法,我们成功构建了涵括基因型A、B、C、D、E、F、G、H和I的HBV的13株代表性1.3倍基因组克隆,并对这些代表株在Huh7细胞中的病毒RNA转录、DNA复制、各种病毒蛋白表达及分泌等体外表型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甚至同一基因型中不同基因亚型的病毒株的体外表型特征均可能存在差异,提示HBV自然进化中产生序列异质性可能造成病毒表型功能的显著改变。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1.3倍基因组克隆的简便构建方法,为规模化分析慢性HBV感染者所携病毒株的体外表型特征提供了有力手段。深入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基因亚型的HBV在表型功能上的差异及其机制,可能为解释它们在流行特征、致病性、感染长期转归结局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宫颈癌是全世界继乳腺癌之后的女性第二大癌症,据WHO/ICO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23.4亿女性处于被高危型的HPV感染的威胁中,每年约有53万女性被确诊为宫颈癌,约有27万人死亡。而
第一部分钩端螺旋体M23超家族金属内肽酶活性及致病性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疫和监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根据致病性可将钩体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是流行最广的致病性钩体基因种,我国则以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优势流行的血清群型。致病性钩体具有强大的侵袭力
研究背景: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性肿瘤,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28.7/10万,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根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居民死亡
进化保守的胰岛素信号通路是调控秀丽隐杆线虫发育、衰老和压力应激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胰岛素受体DAF-2位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上游,它可与胰岛素结合来感受外界信号刺激,da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