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介正在经历一个从传播方式娱乐化到传播内容娱乐化的过程,赫胥黎对文化的担心——“文化成了滑稽戏”正成为现实。在这样的传播态势中,网游青少年——这个为主流文化既关注又抵制的群体,成为了新闻媒体的常客,并被媒介建构与消费。本文对新闻媒介中的网游青少年形象进行了量化的、文化的考察。通过分析网游青少年生存环境的三大决定性力量——政治、经济和主流文化,分别探讨了三者对网游青少年的态度、决策和影响,图绘出网游青少年长期处在政治、经济与主流文化三种权力之间的“失声”状态。在社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当前中国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作了量化分析。通过对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中国青年报》和人民网以及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中,有关网游青少年报道的编码与分析,总结出新闻媒体中网游青少年议题的框架是负面而极端的。在此种框架下,新闻媒体通过“数字恐吓”、“负面标签”、“情感渲染”和“他者视角”等手法实现了对网游青少年的类型化再现——“恶魔”与“受害者”。文章进一步对网游青少年的“恶魔”与“受害者”形象进行了符号学意义上的解析,认为这两种极具反差的负面形象,不仅是传媒市场的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正因为青少年群体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当他们接触到“网游”——这一被公众普遍视为“洪水猛兽”的媒介产品时,受到来自政府、企业、学者、新闻媒体多方热切关注。这些关注直接影响着建构网游青少年形象的媒介文本,也就是说,媒介文化在建构网游青少年形象的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各方话语的互动关系。因此,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是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和文化话语相互博弈与共谋之后,经新闻媒体“转喻”的结果。论文最后,探讨了重构网游青少年媒介形象的对策。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应该主动担负消除主流社会与网游青少年群体之间隔阂的任务,通过独立、平衡、公正的报道还原网游青少年的真实、正常的形象,真正肩负起监督网游行业健康发展,保护网游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