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种骨骼肌氯离子通道(CLC1)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有两种遗传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homsen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ecker病。临床均表现为肌强直、运动笨拙。骨骼肌氯离子通道是由骨骼肌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1)编码的,CLCN1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长臂3区5带(7q35),有23个外显子,编码988个氨基酸。CLCN1的突变导致CLC1的异常,增加骨骼肌细胞膜的兴奋性,导致肌强直的发作。迄今为止,已经有60余个突变位点与10余个多态性位点被发现,散在分布在整个CLCN1上,无高发的热区,但是也有近1/3的患者中未发现突变。其致病的机制尚不明了。关于此病的研究,国内只有零星的家系病例报道,未见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实验针对一个具有24名患者的先天性肌强直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以及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相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CLCN1进行基因突变筛选,探讨其分子生物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对此家系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及体格检查,并进行肌酶谱、电解质、肌电图、肌活检病理等相关辅助检查。根据此家系发病特点总结其遗传规律及临床特征。郑州大学2004届硕卜生学位论文 选此家系3名患者,分别为11:、111,5、W;,2女1男,年龄分别为71岁、35岁和16岁,作实验对象,随机选择2名健康人(男23岁;女20岁)作为对照。提取基因组DNA,设计24对引物(第23对外显子较长,分为两片段来扩增),PCR扩增目的基因,依据聚丙烯酞胺电泳逐一进行SSCP分析,异常带测序。 结果: 此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家系患者表现为肌强直,运动笨拙,多伴有肌肥大与扣击性肌球。于动作启动时明显,寒冷时易诱发和加重,温暖或反复运动可减轻。肌酶学、电解质多为正常;肌电图显示肌强直发放,有低频刺激衰减及冷水易化的特点;病理学显示肌纤维有部分增生与肥大,肌细胞有轻度变性,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寒冷刺激及钾负荷实验阴性。 PCR一SSCP筛选CLCNI的23对外显子时,在患者ml。的18号外显子发现有一异常带,经测序证实在CLCNI的2267位点上发现C一T的转换。经筛查全部患者及扩大样本增加50例正常对照后,患者中未再有异常带,而在2例正常人中发现异常带,测序后亦证实为C一T的转换。证实了此位点为单核普酸多态性(SNP),且为新发现的位点。而在整个CLCNI未发现致病突变基因。 结论: 1.先天性肌强直为一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有着其特殊的临床特征。 2.用PCR一SSCP的方法对该家系患者CLCNI的23对外显子筛选时 发现一新的SNP位点,位于18号外显子的2267位点上的C一T 的转换。而在整个CLCNI未发现致病突变的基因。 3.此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阐明先天性肌强直症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打下 了基础。 4.该家系患病人数多,家系资料完整,为研究先天性肌强直提供了 很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