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循环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EPCs)可参与出生后血管再生和内皮损伤后的内皮修复。以前的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可以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及其血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降低及其功能的减退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关键环节;循环血EPCs和VEGF是参与血管修复的两个因素,他们之间的失衡可以引起病理血管的形成,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颅内动脉瘤患者66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1例,破裂动脉瘤35例),并随机选取健康查体的正常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测定动脉瘤患者及正常对照志愿者的循环血EPCs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技术成功分离、培养循环血EPCs、观察EPCs的生长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并分析EPCs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特性。培养7天后,分别采用Transwell实验和p-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技术观察动脉瘤患者及正常对照志愿者循环血EPCs的迁移能力及衰老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s, ELISA)测定患者及正常对照志愿者血浆中的VEGF水平。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循环血EPCs的衰老百分率与循环血EPCs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本研究也回顾性地分析了患者及正常对照志愿者的用药情况及有关临床特征,以阐述上述因素与患者循环血EPCs水平及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破裂和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循环血EPCs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祖细胞培养7天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破裂和破裂动脉瘤患者的EPCs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 EPCs衰老百分率均明显增加(P<0.05),但未破裂和破裂动脉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颅内动脉瘤组,EPCs衰老百分率与循环血EPCs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在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这一相关关系。此外,未破裂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中的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循环血EPCs数量的降低和EPCs功能的受损是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2.循环血EPCs和血浆VEGF是参与血管损伤后修复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之间的失衡在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提出了颅内动脉瘤发生与发展的新假说-“循环血EPCs缺陷是诱发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关键环节和直接因素”4.循环血EPCs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预防与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为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创新点: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颅内动脉瘤患者循环血EPCs的数量及其功能,探讨循环血EPCs在颅内动脉瘤形成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颅内动脉瘤形成与发展的新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