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头鲂作为我国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其具有成活率高、饲养周期短、肉质鲜美细嫩且营养丰富等优点。饲料脂类是鱼体能源物质及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对鱼类早期阶段的正常发育及生长和中后期的健康,高效养殖均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养殖中后期团头鲂饲料脂类对其生长性能,鱼体成分以及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关于团头鲂早期发育阶段对饲料脂类的需求及饲料脂类对团头鲂稚鱼脂肪代谢、沉积和健康水平等影响的研究报道极为缺乏。因此系统地研究团头鲂早期阶段对饲料脂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本研究以团头鲂稚鱼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源和磷脂水平对其生长性能、组织脂肪酸组成、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饲料脂类的最适需求。其次,通过探究不同饲料大豆油水平对其生长,组织脂肪酸组成、脂肪沉积、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血液指标及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团头鲂稚鱼饲料脂类的添加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团头鲂稚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PPAR基因表达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对团头鲂稚鱼(初始体重为:0.35±0.01g)投喂含有不同脂肪源饲料(鱼油,大豆油,棕榈油,花生油,菜籽油)60天,发现大豆油和鱼油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高于其他组,但饲料利用率在各实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植物油组团头鲂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但鱼油组肝脏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植物油组,而肝脏中PPAR-α和PPAR-γ的基因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植物油组。在棕榈油组中,肝脏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丙二醛含量要显著低于其他组。该实验结果表明大豆油作为团头鲂稚鱼饲料脂肪源可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但是长期投喂,容易造成肝脏脂肪的高度沉积。2.不同饲料磷脂水平对团头鲂稚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酸组成、PPAR基因和抗氧化酶的影响通过分别对其(初始体重为:0.35±0.01g)投喂含磷脂0%(对照),2%,4%,6%和8%的饲料60天,发现随着饲料中磷脂水平从0%提升至6%,团头鲂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6%组肝脏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及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6%组丙二醛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组。该实验结果表明了团头鲂稚鱼饲料中添加6%的磷脂能够满足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并且能够显著提升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因此,团头鲂稚鱼饲料中磷脂的最适添加量为6%。3.不同饲料大豆油水平对团头鲂稚鱼生长、脂肪沉积、组织脂肪酸组成及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对团头鲂稚鱼(初始体重为:0.34±0.01g)投喂含有不同大豆油水平(0%,20%,32%,56%,100%及100%鱼油)的饲料9周,发现20%大豆油组和100%鱼油组鱼体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饲料中大豆油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加了肝脏和肌肉的脂肪含量,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肝脏和肌肉脂肪中亚油酸的含量。此外,肝脏中,饲料大豆油水平的提高分别上调了?9去饱和酶和下调了PPAR-α和PPAR-β基因的表达。该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的大豆油能够有效促进团头鲂稚鱼的生长,然而,添加高水平的大豆油可能因过量的亚油酸而影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鱼体脂肪的高度沉积。4.不同饲料大豆油水平对团头鲂稚鱼血清生化、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团头鲂稚鱼(初始体重为:0.35±0.01g)投喂含有不同大豆油水平(0%,20%,100%及100%鱼油)的饲料15周,发现饲料中添加20%大豆油能够显著提高肝脏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而饲料中添加100%大豆油则显著提高鱼体肝脏和肠道的脂肪和亚油酸含量,同时显著提升了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及脂蛋白酯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该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的大豆油能够有效提升团头鲂稚鱼的抗氧化能力,但是添加高水平的大豆油容易导致鱼体脂肪的高度沉积,并影响鱼体组织正常的脂肪代谢,给鱼体带来损伤。综上所述,在团头鲂稚鱼饲料的配制中大豆油和磷脂可以有效促进团头鲂稚鱼的生长和发育,但是饲料中大豆油水平过高,将造成鱼体脂肪代谢紊乱,导致鱼体肝脏脂肪过度沉积,并给鱼体带来氧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