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用于人群的集会和交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广场原有的定义被逐渐替代和转化,它不单是城市功能的某种补充,而更多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空间载体。中国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广场建设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人早先的城市公共空间——集、市、庙会等,一旦被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节奏冲淡后,中国城市人群面临两种选择:一种被动接受外来的广场文化,另一种主动找出为中国人、中国城市发展所需的有中国特色的广场空间形式。本论文把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中的空间艺术来分析研究,因为这种空间形式更多的包涵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审美,也更多反映及指导该城市人群的空间体验和对于城市文化的意象感受。通过分析城市广场空间中的视点变化和视觉语言的关系,从艺术的层面出发,着眼于中国当今城市发展,探索广场空间中新的视点和视觉语言组合。在论文中主要运用两种手法进行研究:资料分析部分,首先,分析深化广场空间中现有的视点和视觉语言,并和其他空间艺术比较找出它的特殊性;其次,比较西方城市广场和中国“类广场”的空间发展过程和视觉语言的运用,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和形成的社会原因、东西方人群的艺术审美观和空间心理、社会模式等原因。实例分析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通过对国外优秀实例的解析,找出广场中的视点、视觉语言的现代性和对于城市文化的表达;第二,通过调研分析,以国内南、北两个城市中的主要广场实例进行调查问卷、定时观察和图片分析等手法。本论文在论述中加入现代生活中对于“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及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和关于艺术品中作者和观者互动性等因素,结合中国城市人群的空间心理、艺术审美和现代生活方式,分析在广场中平视点和俯视点的作用,对于原有广场空间中运用的视觉语言尝试性进行重新组合,希望在此基础上寻找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新思路、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