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自我框架,混合框架,道德框架效应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fc18597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效应是指人们的决策会因为问题的呈现形式改变而发生改变,甚至出现反转的现象,比如,当问题以积极形式(正框架)描述,人们倾向保守,而当问题以消极形式(负框架)描述,人们倾向冒险。框架效应被视为人类决策偏差与有限理性的重要证据。然而,前人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应用,分类及效应量分析,但实际上,框架效应本身,即探究问题表征会如何影响决策,还存在相当大的拓展空间。本研究拟基于以下五个问题对框架效应进行深入再探:第一,基于自我框架的研究范式,探讨人格特质,自我框架,风险决策三者的关系,特别关注自我框架在人格特质与风险决策之间的中间作用。第二,Kahneman和Tversky用正负两种框架描述亚洲疾病问题,但实际上,亚洲疾病问题可以用更多的框架描述,比如在同一框架内混合使用―获救‖与―死亡‖的描述,我们将这样的框架称为混合框架。混合框架效应有怎样的特点与规律?对我们理解框架效应有哪些新的启示?第三,讨论自我-他人决策的差异,特别是框架效应在自我-他人决策中是否同时存在。第四,以往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大都关于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在道德决策中是否依然存在,却鲜有相关报告。第五,探讨框架效应中的细节线索,如获救人数比例,公平感知差异,态度-行为不一致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上述五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我们征募了1044名大学生,用特质焦虑问卷筛查出高-低特质焦虑被试(z分数在±1之外),要求他们完成自我框架问卷并做出决策判断。结果显示,特质焦虑能够显著地影响决策者对信息的理解与编辑,高特质焦虑者更容易以负性词汇描述亚洲疾病问题(t=3.88,p<0.01)。特质焦虑有两条路径影响风险决策,一方面,特质焦虑能够直接地影响决策,高焦虑者倾向保守,低焦虑者倾向冒险(β=-0.37,p<0.01);另一方面,高特质焦虑者更容易形成负性自我框架,在此框架下,决策者倾向冒险(β=0.09,p<0.05)。两条路径方向相反,而因为特质焦虑对风险决策的直接效应更大,所以整体表现为高特质焦虑者倾向保守,低特质焦虑者倾向冒险,自我框架的间接效应能够显著地压抑这一作用。该部分结果发表在行为决策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第二部分,我们以亚洲疾病问题为蓝本,分三个研究,探讨了混合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特别比较了确定方案描述,风险方案描述,方案描述位置变化等因素在框架效应中的作用。研究一中,我们发现,当混合地使用―死亡‖,―获救‖描述亚洲疾病问题时,只有确定方案描述能够显著地影响风险决策(f=21.27,p<0.01),而无论风险方案如何描述,均不会对决策造成显著改变(f1=1.37,p=0.24;f2=0.26,p=0.61)。研究二中,我们采用了自我框架的研究范式,结果发现,当控制确定方案积分对决策的影响后,风险方案积分不能显著地预测决策结果(b=-0.04,p=0.36);而当控制了风险方案积分对决策的影响后,确定方案积分仍然能够显著地预测决策结果(b=-0.29,p<0.01)。研究三中,我们考察了确定-风险方案呈现顺序,以及风险方案内部呈现顺序对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均不能显著地影响决策(f1=0.11,p=0.74;f2=1.66,p=0.20)。综上,我们得出结论,在混合框架中,确定方案描述中所使用的参照点会作为整个框架的参照点,框架描述对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确定方案描述改变而实现的。第三部分,我们以医疗决策为例,改编ficchhoff等使用过的医疗决策问题,分别以正/负/平衡框架(3)×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2)进行描述。420名大学生被随机分为六组完成决策任务。结果显示,解释水平对医疗决策影响显著(f=13.92,p=0.01),自我决策与向他人建议相比,被试更倾向短期获益,长期受损的保守方案。框架效应对医疗决策影响显著(f=22.53,p<0.01),在正性框架与平衡框架,相比与负性框架下,被试更倾向短期受损,长期获益的手术方案。解释水平与框架效应交互作用显著(f=6.69,p=0.05):正性与平衡框架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显著或边缘显著(f正=8.06,p<0.01;f平衡=3.31,p=0.07),相比于向他人提供建议,自我决策时更倾向放疗方案;负性框架中,自我-他人决策无显著差异(f=0.29,p=0.59);自我决策中,框架效应不显著(f=1.07,p=0.35),向他人建议,框架效应显著(f=12.95,p<0.01)。该部分结果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参谋人员与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差异与决策倾向特点,该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plosone上。第四部分,我们以经典的扳道工问题与天桥问题为蓝本,讨论了道德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结果显示道德决策框架效应显著(f=4.18,p=0.02),在正框架及平衡框架下,人们更偏向功利主义,而在负框架下,人们更偏向道义原则。同时,我们发现框架效应在道德判断中并不是稳定存在,而是受到收益水平的调节:在扳道工困境中,当获救人数为5人时,框架效应显著(f=3.80,p=0.03),而当获救人数增加到15人,框架效应不显著(f=0.39,p=0.68);在天桥困境中,当获救人数为5人时,框架效应不显著(f=0.16,p=0.85),而当获救人数增加到15人,框架效应显著(f=6.39,p<0.01)。说明道德判断是功利主义-道义主义权衡利弊的结果,框架描述能够影响这一平衡,进而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该部分结果对心理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五部分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分别比较了框架描述对行为-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框架描述不仅对决策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还可以影响对他人决策的态度(t1=3.21,p<0.01;t2=-2.39,p<0.05)。研究二探究了公平因素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风险决策中存在公平因素,当方案的公平性越高,该方案对决策者的吸引力也越高。当保守方案与风险方案的公平性差异足够大,框架效应将消失(t=-0.84,p=0.41)。研究三基于亚洲疾病问题,通过调整获救人数的比例,观察人们的决策行为变化。结果显示,当获救比例由少数的1/3上升为多数的2/3时,决策者对保守方案的倾向性显著增加(t=2.75,p<0.01),而无论获救人数比例变化,框架效应始终存在(t1=2.22,p<0.05;t2=3.03,p<0.01)。基于该结果,我们认为框架描述是保守-冒险方案相对平衡时影响风险决策的关键因素。该部分结果发表在权威期刊socialIndicators Research上。本研究从以上五个方面拓展了框架效应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首次探讨了个体特质,自我框架与风险决策的三边关系;2.首次系统地探讨了混合框架的特点,规律及与标准框架效应相比的异同;3.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分析和解释了自我-他人决策差异;4.将框架效应由风险决策拓展到道德判断,并探讨了获救人数的调节作用;5.将框架效应由决策行为拓展到态度改变,并关注了公平感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人类被认知问题困扰了几千年,其中的知觉问题更是占据特殊地位——它沟通了“物理域”与“心理域”。本文建立在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针对传统认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残疾人形象在历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呈现多重转变与更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残疾形象以肢体残疾为主,但这些肢残人身上体现出超常的智慧与
期刊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NSCLC应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治疗的放疗方式、生存率及并发症。方法:收集65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运用3DCRT
摘要:矿产勘查学课程是我校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矿产普查和勘探的工作技能。本文阐述了矿产勘查学课程沿革,根据新形势下矿产勘查学的变革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地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矿产勘查学课内实习、矿产勘查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5个环节构成,以矿产普查与勘探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的更新,我国护理工作已逐步由单一的疾病护理转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护理模式。临床实习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TCD)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偏头痛患儿分别用EEG和TCD进行检测。结果:EEG检测结果发现,21.9%的儿童EEG表现异常,主要以轻度异常为主,以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本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4例,将所选患者根据症状发作到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010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儿童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进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治
目的:探讨增强自我效能对行胃镜检查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将400例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方法,干预组运用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方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