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改编“红色经典”影视的再创作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品主要包括五六十年代所出现的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以及电影在内的以歌颂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为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段时期里,革命英雄主义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为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时期以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部分国民不同程度上出现信仰焦虑,尤其是青少年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范围“英雄贫血”现象。在感叹缺少英雄的同时,人们的怀旧审美情绪高涨,会经常追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或是宏伟,或是淳朴的动荡年代,涌动着一种落寞与感慨、悲壮与苍凉的感伤情绪。多种原因为“红色经典”改编提供了内部动力,国家意识形态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则迅速推进了“红色经典”题材影视的发生、发展,以致出现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热。众多“红色经典”被搬上荧幕,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自然赋予“红色经典”新的活力,在人物设置上更加充实,表现人物也更为理性,把英雄再现在荧屏上,使受众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感观。但在改编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有影视难于克服的自身表现力上的缺点,也有商品经济带给经典改编的负面效应,而且和改编者自身的素质有关。表现出难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在“泛人性”的幌子下本末倒置,诋毁英雄形象。同时,因为影视画面的暂时性的特点,必然影响受众的想象力,因此也就阻碍了“红色经典”的延续性。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实质是一种再创作过程,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拓展和加工,但这种加工不能是漫无边际,随意而为的,应该对原著有所尊重和保留,尤其是对待“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作为我国一个时代的象征,它融入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甚至是鲜血。所以对待“红色经典”改编必须慎重,应该尊重历史真实,尊重英雄,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的融合起来,做到有所传承又有所创新。在对“红色经典”题材的影视有所要求的同时,我们也期待受众的转变,用调整受众的接受心里和接受方式促进“红色经典”的改编,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宏观把握下,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再现激情岁月,重塑英雄形象,确保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世代传承。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分别从“红色经典”改编的动因分析、“红色经典”题材电视剧改编的基本特色、“红色经典”改编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在论文的形成中采用了实证考察与社会批判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塞谬·贝克特是西方荒诞派戏剧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1953),通过在主题和形式上运用后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一个荒诞的、没有意义、没有深度的
时值乙未,正我中华民族的发展盛世,天安门广场上的70响礼炮声在耳畔回萦;我,一个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苏州工作近70年之久的老兵,在自己的“中国梦”、后来又在夫人於宜苏
汉语象征诗学的萌芽缘于"五四"时期对于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引进,早期象征诗学的理论探索有两个来源:一是对前期欧洲尤其是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直接引进;二是对十九世纪
期刊
与现行汉字的偏旁位置不同,古文字偏旁位置的变动常常并不能改变本字的意羲。因此,古文字的偏旁位置给人的印象多为“变动不居”。汉字偏旁位置由多变到稳定,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
《围城》的创作时间是一九四一年前后,一九四四年开始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而钱钟书一起作品被西方所关注则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  本文将以《围城》英译本中大量语
本文根据Web服务器的特点,将检测Web服务器漏洞攻击的基于规范的入侵检测技术和检测脚本类型攻击的URL过滤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保护Web服务器的入侵检测模型WIDS,并对关键
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注本中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其文献价值亦极高。然而今传各个版本,异文迭出,因而对其进行校勘疏证非常必要。鉴於此,本文拟从文献角度研究王氏《楚辞
该文在叙事学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分别阐述与文本相关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这四个概念,划定其理论内涵并指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并着重论述人物并不能承担任何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