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常见于年轻的工作人群,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冲击所致。也有少部分因跟腱的牵拉所致跟骨结节骨折。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夹板、针灸、药物治疗等闭合复位保守治疗对于不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粉碎的、累及跟骨关节面类型的骨折效果有限,闭合复位难以将此类型骨折的关节面恢复平整,往往导致预后不佳。近二十年来,跟骨骨折的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手术成为治疗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跟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能直视下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必要时可直接植骨,但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常合并有切口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临床应用广泛,它从对简单骨折的临时固定发展到对复杂骨折的重建,其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组织剥离少、侵入空间少等优点,能有效降低跟骨骨折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外固定支架辅以中成药口服方法治疗累及跟骨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及其随访结果,分析和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矫形一病区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的跟骨骨折患者28人30足,均采用新中跟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天、4周、12周拍摄跟骨侧轴位X片,测量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变化,关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此外,针对病人术后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所制定的踝与后足评分体系进行评价,并做详细记录。在治疗期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恢复锻炼,同时辩证施治配合苏氏接骨胶囊、舒筋定痛颗粒、脉络疏通颗粒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补肾壮骨。通过收集获得的数据资料,利用SPSS18.0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术后角度变化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5周,平均12.3周。术后3天、4周、12周患者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4周、12周患者Bohler角及Gissane角之间比较角度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11~14周获得临床愈合,未出现跟骨角度丢失及皮肤坏死患者,11例患者术后针眼有轻度炎性反应,经换药后好转。术后根据AOFAS踝与足评分法,优12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 所采集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1.本组患者共28人,30足。年龄最小23岁,最大60岁,平均40.87±10.72岁。 男性24人,女性4人。左侧跟骨骨折13例,右侧跟骨骨折17例。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24例。 2.骨折按跟骨的Sanders分型:Sanders II型8例,Sanders III型16例,Sanders IV 型6例。单纯跟骨骨折患者22例,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例,合并胫腓骨骨折3例。手术距受伤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为45天,平均11.5±8.0天。 3.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相比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治疗组经外固定支架治疗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获得良好复位,外固定定支架在恢复跟骨解剖角度方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4.治疗组治疗后3天、4周、12周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进行比较,P值大于0.05, 说明各时期Bohler角及Gissane角无明显改变,表明外固定支架在复位后维持Bohler角及Gissane角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结论:跟骨外固定支架辅以中成药口服方法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具有一定疗效。在恢复关节面平整,纠正跟骨压缩及短缩方面,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出血少、恢复时间快、治疗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并能有效的避免由于内固定的侵入而引起的皮缘坏死、伤口感染和长时间制动所导致的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稳定性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