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唐宋曲子词的文本体制,因其和词乐活动关系密切,因而多从这一角度着手进行研究。词调从用韵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平韵、仄韵、平仄转换、平仄错叶、平仄通叶五大类,后三类均和词乐有关系。平仄转换在诗歌中也很常见,通过考查诗体用韵尤其是五言诗的转韵可知平仄转换和音乐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词调中的平仄转换多是音乐而非仅是前朝乐府的影响。平仄错叶有主韵、副韵之分,副韵可以变动,反映出唐五代音乐节奏繁复的特点。平仄通叶则和曲调歌法、词人社会阶层、词作叙事、抒情等多种因素有关,词、曲中常见,不是区别词、曲的标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对个别词调如《六州歌头》、《西江月》等进行了具体分析。词调用韵显示出和词乐活动的密切关系。曲子词的音乐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因而本文的第三章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1)教坊乐人的求雇、求乞现象,2)教坊曲、声诗、曲子词配合的伎艺活动的变化,3)填实和、泛声的问题,4)张志和《渔歌》是民歌、声诗、曲子词的归属问题,5)配乐歌辞作者的队伍变化,6)中晚唐出现的“新声”现象,7)集群宴饮中的唱和。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梳理出1)曲子词成长、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曲子音乐的大致变化过程,2)民歌、教坊曲、声诗、曲子词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1)民歌可以变为教坊曲和声诗,却不大可能直接发展成为曲子词;2)教坊曲、声诗所结合的伎艺活动较曲子词多,教坊曲发展为曲子词调,结合的伎艺活动有所脱落;3)声诗和曲子词的音乐均是曲子,但声诗的发展繁荣出现的比曲子词早,填实和、泛声昭示着对声诗曲调的重新填词,和原来的声诗歌辞并无关系。第四章则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开始1)探讨词调中的令、慢问题,2)结合其他音乐活动探讨宋词的文本体制问题。词调令、慢,统属于曲子之中。结合上一章及宋初音乐的发展,可知曲子、急曲子、慢曲子、令曲(歌令)、令、慢,这几个术语,除了慢曲子和令曲的先后待定外,其他名称是依照排列顺序先后出现的。这种先后顺序显示出急曲子和慢曲子的不对等,令和慢的不对等,但唐代及宋初急、慢并称,《高丽史·乐志》词乐部分令、慢并称,而令、慢并称到了宋代才出现。它们分别不对等却又并称,这一矛盾现象显示出曲子类型的整合和曲子音乐的变化发展。急曲可以在大曲之外存在,急、慢在大曲中对比最明显,并称也最开始出现在大曲中,所以急曲子、慢曲子不对等,但可以并称。令、慢并称而不对等,显示令整合了曲子当中的急曲子和既非急曲子也非慢曲子的曲子,慢曲子大量出现的现象。急、慢并称向令、慢并称转化,表现了曲子种类的变化,唐宋音乐的变迁。宋代曲子词调十分流行,渗透到大量的音乐活动当中。而宋代的音乐活动类型较唐代多样,且多有文本传世。因而本章便又结合多种音乐活动的现存文本去审视宋词的体制。目前研究了两个问题:1)对“致语”探源溯流,考查其四六骈文形式的来源以及在多种音乐活动中的发展,;2)队舞、传踏、鼓子词与词的联章问题。考察的结果是:1)致语如同一种应用文模板,可以改头换面用在多种祝颂、陈情的场合中,寿词的骈文形式的小序,上梁文开头的骈文部分均是其表现形式。2)“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歌曲联章是音乐活动影响的结果,只有在一定规模的音乐活动中才会出现曲子联章的现象,因而联章常常伴随着多种伎艺活动,队舞、传踏便是其中的典型,鼓子词的形成也多受队舞、传踏的影响。论文的第五章就词章句中的词眼和对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诗歌相比,二者均显示出词体的独特性。词眼更突显形式的连接作用,词的对偶更具流动性。总之,曲子词的用韵、类型、小序、联章、章句等均和音乐本身和音乐活动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