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1.通过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行基于白质骨架的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研究,提取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通过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行基于白质骨架的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研究,提取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特征,鉴别早期PD、MSA患者及NC,探寻早期PD与MSA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异同,以期能早期准确诊断。2.探讨3D-T1WI图像上基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纹理分析在鉴别早期PD、MSA患者与NC的可行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早期PD、早期MSA和NC各50人。所有受试者行头颅MR检查,均在GE 3.0T(Signa Excite Ⅱ HD)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完成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及DTI及3D-T1WI序列。所有DTI数据采用TBSS分析,得到每个受试者白质纤维束50个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量(medium diffusion,MD)、径向扩散量(Radial Diffusion,RD)及轴向扩散量(Axial Diffusion,AD)。所有3D-T1WI图像采用3D slicer软件提取双侧尾状核、双侧壳核、中脑、脑桥四个脑区共6个ROI各1 1个纹理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选择纹理特征进行降低维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检验比较50个白质纤维束ROI的平均FA、MD、RD、AD值及各纹理特征的组间差异,并进行事后两两组别之间差异对比。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小脑中脚各扩散张量参数及四者联合在各组间鉴别疾病的能力和纹理特征在各组间鉴别诊断的能力。研究结果1.早期PD、早期MSA及NC三组间FA、MD、RD、AD值在多个幕上及幕下结构纤维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MSA患者在幕下结构白质纤维束损伤较明显,早期PD患者与NC对比仅发现右侧前放射冠FA值减低及右侧丘脑后辐射AD值减低。小脑中脚FA、MD、RD、AD值在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小脑中脚FA、MD、RD、AD值在区分早期PD、MSA和N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除了在区分PD与MSA-P及PD与NC,相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大于0.5。四者联合诊断的效能均高于各参数单独诊断效能。3.纹理分析中求和均值在右侧尾状核、左侧尾状核及脑桥,熵在双侧尾状核,差分方差在右侧尾状核,相关度在左侧尾状核,平均绝对偏差在脑桥存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左侧尾状核求和均值在鉴别NC与MSA-C和PD与MSA-C及右侧尾状核熵在鉴别NC与MSA-C无意义,余感兴趣区的各个特征AUC值均大于0.5,最佳表现为右侧尾状核求和均值,AUC均大于0.75;各个特征在鉴别NC与MSA、NC与MSA-P具有较好的效能。研究结论1.早期PD及MSA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MSA患者白质损伤范围更为广泛,小脑中脚DTI参数可用于鉴别早期PD与MSA,且联合诊断效能更佳。2.基于3D-T1WI纹理分析在早期PD及MSA患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且右侧尾状核求和均值是效能最佳的纹理特征,提示纹理特征可作为两者早期鉴别的一种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约占60%-70%,颈椎牵引是其重要非手术治疗途径。本文基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康复理论指导,研制牵引锻炼颈托;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牵引锻炼颈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的作用,分析了牵引干预对受试者颈椎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了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颈椎的生物力学影响。本文通过牵引锻炼颈托的设计研制,及其临床试验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明确其临床适应症疗效和
背景:生殖细胞是向下一代传递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的重要环节,生殖细胞的缺陷可导致不孕不育等疾病的发生。人类原始生殖细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hPGC)特化是人类生殖和进化的基础,这一过程发生在囊胚着床后不久(约在孕2~3周),该时期胚胎组织获取困难,不利于体外研究的开展,hPGC的特化机制目前尚无报道。尽管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human primordial g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全球癌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第二位。钙通道的异常激活被证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钙通道阻滞剂在CRC进展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其临床意义有待挖掘。本项研究旨在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对CRC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与CR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
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反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日本的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报道,其主要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动脉瘤,恢复期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0%~25%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多发于
背景高能量损伤、骨感染及骨肿瘤患者中常存在大面积的骨缺损,而修复材料的匮乏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骨修复材料因其各自的不同缺点导致其临床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以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为主要要素的组织工程骨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形成、高亲和力抗体和记忆B细胞产生必不可少的一类CD4+T辅助性细胞。TSC1/2通过对mTOR的严格调节,控制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分化和自噬等过程。研究表明,TSC1缺陷会影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TSC1对Tfh细胞的分化及其调控抗体反应的效应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TSC1对Tfh细胞/GC B细胞在稳态
光声断层成像(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成像模式,它结合了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的优点,同时具有超声的高分辨率和光的高对比度,被用于活体无创结构、功能和分子成像。造成PAT图像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光在经过组织的前向传播过程中发生非线性衰减,导致组织深部信号减弱;另一方面,在声学反演过程中,由于对声波传播和检测的理想描述,使得模型预测的声信号和真实
研究背景:近来研究表明依赖肠道微生物的胆碱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TMAO可通过诱导炎症及应激反应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已知炎症和应激反应参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的进展。然而,TMAO在CAV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病例样本收集、体外实验和小鼠在体实验,探索TMAO促进CAVD发生发展的机制,拟证明TMAO通过调节内质网(ER)-线粒体应激促进CA
研究目的喉鳞状细胞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仍较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治疗和生命。目前仍需要有效并且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提高早期诊断。虽然近几年来靶向药物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尚缺乏有效治疗喉癌的靶向药物。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药物靶点,GPCRs是否可能作为头颈鳞癌基因治疗的药物靶点目前尚未见研究涉及。关于GPCRs与在喉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如何,以及
目的:探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胃癌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9年胃癌病人数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是否行HIPEC,分成HIPEC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以及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英文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