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以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重视尤其是自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引发了各地区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浪,这股热浪带来了各种问题。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果不能够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资源,最终将会为时代所淘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已成为学者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文化圈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形成了以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为主导的三种主要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遗产的静态展示为主,较好地维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重建与虚拟体验空间形式,实现遗产景观载体化;而实景舞台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的表演活动而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最具创意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由内在整合、外界包装和传承发展三个环节组成,也体现了“人”载体化、物质载体化和空间载体化三个有效载体化过程,同时提出了这是一种“三名”模式(名景+名文化+名人)。 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的创新模式。实践表明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形成天然自然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其他文献
土壤侵蚀及其导致的水土流失已经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模型可以对其过程和机理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研究,并有效预报侵蚀状况,便于为水保措施效益评估、土壤侵蚀综合防
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的最直接的对话,人地矛盾代表了人与环境间最大的利害冲突。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爆炸性地增长。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
本文分别从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构建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方面探讨金堂县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方针发生了重大变化,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率先加大对外改革开放的力度,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
<正>【目标预设】1.学习如何捕捉一个人的"鲜明特点"。2.学习表达一个人"鲜明特点"的具体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何为"特点鲜明"1.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