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不只与生物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失眠症的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因此失眠症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国外临床中用于治疗失眠比较成熟的心理疗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关于此疗法的研究文献丰富,说明心理疗法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症中疗效确切。在国内的文献研究中应用认知行为或其他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的文献报道较少,操作不够规范,疗效也不突出,这可能与心理治疗中的文化因素有关,所以探索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心理治疗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中医学中包含很多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丰富的文献和案例记载,但是还不够系统,紧随时代特色发展中医传统心理治疗技术,形成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和的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技术,成为解决心理和身心疾病的重要途径。TIP睡眠调控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从该疗法创立至今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操作流程趋于规范,通过本研究将进一步证实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流程。目的观察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疗法之睡眠调控技术(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规范TIP睡眠调控技术的操作流程。方法根据原发性失眠症(心胆气虚型)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2012年9月-2013年12月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失眠(心胆气虚型)患者66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为中医心理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33例。中药组根据心胆气虚型不寐“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的治疗原则服用具有温胆益气、宁心安神功效的温胆宁心颗粒,一次6g,一日3次,持续治疗4周;中医心理治疗组采用TIP睡眠调控技术配合气功诱导放松音乐治疗,每次60分钟,每周2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PSQI量表、PSG变化情况,取得的数据采用Excel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主客观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其中心理治疗组每次详细记录患者主诉情况及治疗过程,形成电子版病历,通过病历分析总结TIP睡眠调控技术的规范化操作流程。结果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PSQI差值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各因子及总分差值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在睡眠效率分和总分上已经有了显著性差异,中医心理治疗组(TIP睡眠调控组)优于中药对照组(温胆宁心颗粒组)(P<0.05);而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因为入组标准要求未服用催眠药物,所以催眠药物因子分两组均为0分,没有差异,因此未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4周后再一次进行各因子及总分差值在两组间的比较发现,中医心理治疗组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的因子分及总分与中药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组优于温胆宁心对照组(P<O.05),而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PSQI组内比较:PSQI治疗前与2周、4周后各因子及总分差值进行比较,治疗2周后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均出现了显著改善(P<O.05);治疗4周后各因子分及总分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中药对照组睡眠时间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其余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4周后,中药对照组仅在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因子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2.多导睡眠图(PSG)评定PSG组间比较:治疗4周完成后对两组的PSG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在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S3+S4期睡眠百分比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相比增加了睡眠时间、缩短了睡眠潜伏期、提高了睡眠效率、增加了三四期睡眠比例。PSG组内比较:对治疗前后两组PSG个观察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其治疗组在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觉醒时间、觉醒比、睡眠效率、S3+S4睡眠百分比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1睡眠百分比、S2睡眠百分比、REM百分比、REM潜伏期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仅在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上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率比较应用PSQI减分率进行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以减分率大于30%定位有效,减分率小于30%定位无效)发现,心理治疗组30例中有效26例(86.7%),无效4例(13.3%),中药对照组30例中有效中药对照组有效18例(60.0%)无效12例(40.0%),两组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0.039)。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心理疗法(TIP睡眠调控技术)和中药治疗(温胆宁心颗粒)对于原发性失眠症(心胆气虚型)均有较好的疗效,在PSQI量表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因子上有显著的改善,在PSG的觉醒时间、觉醒次数评价指标上也都有显著改善,提示两种方法均可以改善患者的部分主客观睡眠指标,提高睡眠效率,减少睡眠过程中的觉醒,相对延长睡眠时间。2.本研究提示TIP睡眠调控技术可以更快的改善患者的主观睡眠状况,根据主观睡眠状况评价指标PSQ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两周后TIP睡眠调控组的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此技术至少快速改善了患者的主观睡眠感觉,四周后各因子分及总分同样保持着明显的差异性,提示此疗法在改善患者主观睡眠方面具有见效快、疗效持久的优势。3.TIP睡眠调控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客观睡眠状况,在4周内增加原发性睡眠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夜间的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增加三四期深入睡眠比例,提示此疗法可以用来作为快速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状况的有效方法,突显出中心理疗法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研究还有很多局限,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来证实。4.经过对本研究中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过程中所记录的病历进行总结和提炼,进一步规范了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操作规范(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