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运行图评估方法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在持续大力发展,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日渐形成并趋于复杂化,其日常运营工作也逐步向网络化方向过渡。在当前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条件下,轨道交通线间关联度大、网络客运量增长快、高峰满载率高、高峰客流波动明显、各线断面客流差别较大,为满足当前的复杂需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与评估也更应该注重线路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实际背景、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网络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的评估与调整优化的方法、模型和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单线列车运行图的综合质量评估方法。对列车运行图的各方面的指标分析研究,包括基础运行指标、鲁棒性指标、可调整性指标、列车服务质量指标、运行效果指标。这些指标的数据都是对实际运营数据计算后得出。之后是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2)然后通过对多种评估方法的比选,将专家咨询法、层析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估法组合使用,建立基于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及具体的方法步骤。以深圳地铁的实际运行图的数据和客流数据为对象,使用MATLAB进行案例分析,对单线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质量和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给出基于评估结果的运行图调整优化建议。案例分析的评估结果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换乘站点在实际物理网络的重要程度,结合换乘关系实际换乘客流的分布比例大小,构造网络换乘关系相对于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公式,结果可作为实现网络运行图整体协调的依据。并对深圳地铁换乘关系进行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4)其次,是对换乘站列车换乘衔接效果进行评估与调整优化。以换乘站的列车运行图列车衔接效果评估为目标,通过结合不同换乘方向的换乘客流量分析了列车换乘衔接关系重要度及相应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优劣解距离法构建换乘站列车换乘衔接效果评估模型及相应的求解方法,并通过MATLAB进行案例分析,验证该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将专家咨询法、层析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估法组合使用,建立基于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及具体的方法步骤对城市轨道交通单线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进行评估,并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行图调整优化的方法。(2)在网络运行图评估方面,在通过结合不同换乘方向的换乘客流量分析了网络列车换乘衔接关系重要度及相应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优劣解距离法构建换乘站列车换乘衔接效果评估模型及相应的求解方法,对评估结果分析,提出运行图调整优化方法。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1+1+X”导师制的实践发展历程,认为当前在农村中职学校推行“1+1+X”导师制体现个性定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满足精准发现、精准引领的客观需要,完善产教融合
本文结合验方配伍形成三种中草药药渣添加剂核心成分,辅以载体,制成三种饲料添加剂(分别为Mix1、Mix2、Mix3),利用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制成复合菌剂,进行有氧发酵处理,以期解决中草药药渣饲料添加剂高湿易腐败的贮存问题,提高和完善中草药药渣饲料添加剂的功能。在复合菌剂已经优化的前提下,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复合菌剂添加接种量、物料初始水分含量、玉米皮-棉粕(载体)添加比例,通过
防水问题是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的主要问题,而且,建筑防水技术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在设计施工中占有重 要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类型防水防水的构造要求,以便于积极采取
目的评估中青年中国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45岁及以下CRVO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过程(发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过好负责任的生活既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命题,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条件。无论是人类起源之始还是现代的繁华世界,责任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与制度建
癌症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光动力治疗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光动力治疗是基于光敏剂光致激发态与体内生物质发生能量交换或电子转移,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从
Xilinx 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So C可提供与ASIC和ASSP相近的性能与功耗,并且具备FPGA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于小卫星、微小卫星以及皮纳卫星高性能、低成本的应用需求。与SR
初学者在进行游泳技术学习时,需要通过各种练习方法来更快地掌握游泳技术,模仿练习作为游泳初学者主要的练习方法之一,在模仿的内容和方法上需要科学的安排,本文就游泳模仿练
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看做“例文”,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对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义,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自“例文”一说出现以来,便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并运用语
本文主要从新闻框架三层次的视角,对“夏俊峰案”中“弱者”与“强者”的新闻报道形象进行了研究,呈现出媒体镜像下“弱者”的正当性和“强者”的污名化建构。首先,本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