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型光纤传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w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具有响应灵敏度高、超大的频率动态响应范围、抗电磁干扰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因此干涉型光纤传感技术作为传感领域中最重要的传感技术之一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对全光纤干涉结构的制作工艺与方法、响应增敏技术以及传感器信号解调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制作了几种新型的高灵敏光纤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折射率、温度、气体浓度等物理量的响应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设计基于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单模光纤-错位熔接点-单模光纤结构的Mach-Zehnder干涉仪型传感器,制作了传感器样品,并对传感器的折射率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溶液折射率变化范围为1.3589-1.3922时可实现折射率的检测。并且在1.3720-1.3922的折射率变化范围内,传感器具有很好的线性响应,线性响应灵敏度为252.06dB/RIU。通过检测该传感器输出光功率的变化可以解调出折射率变化的信息。将该传感器应用于传感系统时,不需要昂贵的波长检测器件,有效降低了检测成本。(2)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细芯光纤-单模光纤的Mach-Zehnder干涉仪型可同时测量折射率和温度的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的输出光谱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可知,形成传感器输出光谱的主要模式为LP01模和LP16模。该传感器输出光谱中1535nm和154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的理论值分别为-55.90nm/RIU、0.0501nm/℃和-56.26nm/RIU、0.0505nm/℃。在折射率和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3449-1.3972和20℃-90℃的环境中对传感器的响应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透射光谱中1535nm和154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分别为-53.03nm/RIU、0.0465nm/℃和-54.24nm/RIU、0.0542nm/℃。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一致。(3)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输出光谱是由多个包层模分别与纤芯模干涉后叠加形成,利用傅里叶变换将起主导作用的包层模与纤芯模所形成的双光束强度曲线提取出来进行环境折射率检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减小由多模干涉效应所引起的测量误差,提高传感器测量精度。(4)设计并制作了单模光纤-光纤锥-多模光纤-单模光纤-错位熔接点-单模光纤结构的Mach-Zehnder干涉仪型传感器。在传感臂中激发出两个能量较强的包层模,通过傅里叶变换将这两个包层模与纤芯模干涉所形成的双光束强度曲线分别解调出来,实现折射率和温度的同时测量。(5)通过将石墨烯材料涂覆技术与在微纳光纤制作技术相结合,制作高灵敏的干涉型气体光纤传感器,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上述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结构紧凑、灵敏度高等优点,通过结合传感器响应增敏和传感信号解调等关键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已应用到生活当中的许多领域。目前大多数图像传输系统采用CCD传感器与JPEG图像解码芯片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图
在石油工业中,不论是在油田开发、管道运输和原油炼化中,还是在国内外油品进出口贸易中,原油的密度、粘度、含水率等信息都是每个油品化验室的必测项目。其中原油含水率信息
高压半导体器件作为高压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及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最终电路系统的质量和成败,开发具有高优化性及高可靠性的高压器件对电路系统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3年Hasegawa和Tappert最初预测到光纤中能够形成孤子,并由1980年Bell实验室Mollenauer的实验观察得到了证实。第二年,第一个光纤传输系统便问世了。作为新一代高速长距离
在电子商务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下,物流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迅猛转型。信息技术从辅助转变为核心、强化社会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规模化已经成为当前物流业
本研究利用从我省辣椒地方品种资源中筛选出的抗病品种为材料,在优化了其R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构建辣椒叶片响应UV辐射而表达的cDNA文库,主要结果如下: (1)以经过UV辐射处理后的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与自然中成熟且智慧的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学科,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工智能算法的理论研究及其运用。万有引力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算法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较为新颖且具有特色的算法,优越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使得其脱颖而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万有引力算法现有研究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及其在配电网故障诊断、重构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