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诱导的单光子和多光子带隙结构及相位光栅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y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电磁感应光透明为背景,研究了驻波诱导的单光子和多光子带隙结构以及相位光栅,共分为四部分。一、基于电磁感应透明和光子禁带的全光路由在这部分我们研究了被一个行波场和一个完美驻波场共同耦合的四能级Tripod系统的光学响应。首先计算了两个耦合场失谐相等(△。=△g)情况下的布洛赫波矢以及反射率和透射率谱,发现若行波场拉比频率为零,即四能级系统退化为三能级Λ系统,这时由于驻波节点为零产生的残余吸收,带隙结构很差:若行波场拉比频率不等于零,带隙结构接近完美(反射率超过95%)。其次我们考虑了两个耦合场失谐不相等(△c≠△g)的情况。通过计算系统的反射谱和透射谱,发现系统存在一个高反射带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高透射带。这是因为当△c≠△g时,两个耦合场引起的EIT窗口不再重合,只有探测场失谐分别等于△c和△g时,探测场才会与行波场和驻波场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从而在这两个位置分别产生一个EIT窗口(高透射带)和一个光子禁带(高反射带)。透射带和反射带的位置主要由△c和△g决定,因此两者的位置可以发生交换。利用此光学可控的高反射带和透射带,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传输和分布弱光信号的全光路由。路由结构如图1,A、B、C是通讯网络中的三个结点,结点B代表我们所研究的被行波场和驻波场共同耦合的Tripod型系统。进入结点B的两个信号(信号1和2)在空间和时间上重合。若信号1的频率落入透射带,信号2的频率落入反射带,那么信号1将被传输(透射)至指向结点C的透射信道(t-channel),信号2将被传输至(反射)指向结点A的反射信道(r-channel)。若我们调节两个耦合场的参数,使两个带的位置交换,那么原本进入t-channel的信号1将被传输至r-channel,而原本进入r-channel的信号2将被传输至t-channel。二、基于自发辐射相干的双光子带隙在这部分我们在存在自发辐射相干(SGC)的系统中建立了驻波诱导的双光子带隙结构。所采用的能级系统是包含两个距离很近上能态的双A系统。两个上能态与两个基态分别被一个弱探测场和强驻波场驱动,并且两个上能态向两个基态的白发辐射存在相干(SGC系数分别用p1和p2表示)。通过计算发现,无论是对称结构还是反对称结构,当p1=p2=1时,即系统存在最大的SGC效应时,在共振点两侧各形成一个接近完美的光子带隙。为研究SGC对带隙的影响,我们分别计算了不同SGC参数p1和p2下的带隙结构。对于对称和反对称这两种结构,随着p1和p2的下降两个带隙反射率都降低,但是不同的结构,反射率受p1和p2降低的影响不同。对于反对称结构,p1的影响更主要,p1最大时就可以保证带隙具有高反射率;对于对称结构,p1和p2对带隙的影响相同,只有两者都最大时,才能获得高反射率的带隙。通过分析不同SGC强度下的吸收谱,我们讨论了具有高反射率的双光子带隙形成的原因:驻波场引起的非均匀量子干涉效应把原本的一个透明区域劈裂成两个EIT窗口,并且使每个窗口内介质的折射率在空间上呈周期变化,同时SGC效应进一步抑制了驻波节点处的吸收,提供了实现光子带隙所需的高透明背景。最后我们研究了耦合场拉比频率和两个上能级的间隔对带隙的影响。随着拉比频率的增加,带隙逐渐变宽,但反射率随之降低。随着能级间隔逐渐增大,两个带隙的反射率先逐渐增大之后开始下降。三、三光子带隙结构及扩展目前关于电磁诱导的光子带隙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单个或两个带隙的产生及应用上。在这部分里我们扩展了单光子及双光子带隙的研究,探讨了多光子带隙的建立。首先我们考虑了一个被驻波场和行波场共同驱动的三Λ系统,该系统同时存在探测跃迁的SGC和驱动跃迁的SGC。利用传输矩阵方法分析介质的光学响应发现,当探测跃迁和驱动跃迁的SGC都最大时,在三个不同区域出现了三个光子带隙,每个带隙的反射率均达到92%。然而,无论是当探测跃迁还是共振跃迁的SGC效应逐渐减弱时,EIT窗口处的吸收逐渐增强,以至于三个带隙的反射率都逐渐降低,带隙逐渐被破坏。考虑到在真实的原子中找不到存在SGC效应的系统,我们在一个在缀饰态图像下与三重Λ系统等价、被两个行波场和一个驻波场共同驱动的五能级链式M系统中同样获得了光学可调的三光子带隙,并重点研究了耦合场强度对带隙结构的影响以确定获得最佳带隙所需的条件。通过分析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相信在多重Λ及链式Λ系统中能够建立多带隙结构。四、电磁诱导相位光栅在这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利用大失谐的双拉曼共振消除双光子吸收获得巨克尔非线性的方法。与用EIT产生巨克尔非线性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需要强的耦合激光,可实现几十个光子水平的非线性,但缺点是存在线性吸收,不过线性吸收可以通过增大拉曼跃迁同激发态的失谐来抑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该双拉曼结构中的控制场换成驻波场,设计出一种高衍射效率的相位光栅。我们利用傅里叶变换的方法计算了平面电磁波正入射的Frannhofer衍射,发现在一定参数下一级衍射效率超过30%。通过计算同样参数下的透射率及相移发现,透射的信号由于受到控制光的调制而获得π相移,同时透射率与控制光强度无关,即不依赖空间变量,因此该光栅接近理想的正弦光栅。之后我们详细分析了失谐、退相位速率及拉曼间隔等参数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为实验上的验证提供了支持。与用基于EIT的三阶非线性建立的相位光栅相比,本章研究的相位光栅衍射效率更高,不需要大的光学深度,并且能实现弱控制光衍射。
其他文献
随着井筒所受围压的加大,井壁厚度越来越厚,如何经济合理地减薄井壁已成为目前冻结凿井法急待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现行的单层井壁结构和施工工艺不能合理发挥井壁外侧区域的承载力问题,本文提出径向可缩新型井壁结构,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其力学特性和设计理论。着重运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径向可缩新型井壁结构和“分次砌筑,分步受力”井壁施工新工艺对提高井壁极限承载力作用。通过数值计算和
Stokes流是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经典问题,广泛应用于选矿、注浆、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是当今流体力学十分活跃的分支之一。由于Stokes流动中的扰动衰减缓慢,纯数值解法应用于无界流动时往往需取很大的计算区域,计算量太大,因此半解析半数值方法成为当前求解Stokes流问题的主流。自然边界积分法是一种有效的半解析半数值解法并具有诸多优点,但是此方法目前在Stokes流问题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本文综合
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原料为氢同位素氘和氚,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钢)是聚变堆包层的候选结构材料之一,但是氚在RAFM钢中的渗透率较高,减少氚渗透是聚变堆研究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之一。在包层结构材料表面制备陶瓷防氚渗透涂层是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方案,既可保证钢基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同时能够大幅提高其阻氚性能。氧化物复合涂层同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优异的阻氚性能,因此,本论文对TiO2和α-Al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数阶偏微分方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科学领域,如在量子力学、地球流体力学、生物数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数学技巧和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开发,进而促进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一些复杂物理现象的理解并进行有效的数学刻画与描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分数阶偏
量子关联虽然导致量子态的各种创新的应用,但是也对环境噪音的反应非常敏感。在常规的量子信息处理和各种量子技术中,量子态的制备需要隔绝外界的噪音。虽然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已经导致了单粒子或少粒子量子态的精确制备和控制,但是对于复杂的量子系统的制备和控制依然困难。在这种主流的研究思路之外,两种非常规的量子态制备和量子信息处理方式在最近的十年内开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是耗散控制设计的观念,一是弱作用过程的研
航天精神作为航天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航天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助推航天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航天精神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以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本文从航天精神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探讨其对航天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期刊
带状疱疹由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好发于老年人群及免疫力低下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的变化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发症、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带状疱疹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针灸对直肠和远端胃切除手术患者术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但是在胰腺切除手术和其他胃切除手术中证据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探索针灸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1日和术后持续针灸刺激。针灸穴位选择百会、内关、天枢、足三里,针灸组针穿透胶垫刺入穴位,对照组针只刺入胶垫,电流刺激为2~50Hz,2mA。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
有性生殖生物通过配子来传递遗传信息到子代。其配子的产生需要通过减数分裂从而在受精后维持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卵母细胞在生长完成后长期停滞于减数分裂的前期(也称为G2期)。G2期停滞是卵母细胞的关键检验点之一。在激素的刺激下,卵母细胞重启减数分裂进程的过程被称为G2/M期转换。减数分裂G2/M期转换的调控对于卵子质量和受精至关重要。G2/M期转换是如何调控的是发育生物学的重要科学问
生物质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质能是当前研究热点。生物质化学转化技术是微藻制备生物燃料常用技术,其中微藻溶剂液化制取生物油作为一种高效的液化技术而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微藻在乙醇-水溶剂下的液化反应机理认识不够深入,乙醇和水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微藻蛋白质和非纤维碳水化合物之间的交互反应还未得到深入探究。为此,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