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女村官治村研究——以湖北恩施两位女村官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女性参政、从政是衡量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妇女参政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也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参政现状不容乐观。而女村官作为村级权力体系的中心的“一把手”,从农村参政妇女群体中脱颖而出,在村庄男性化的权力体系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农村妇女能够成功进入村级权力体系中,治村行为有什么特征值得讨论。本文立足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并分析女村官在具体的治村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治村风格,是具有女性独特的特征,还是和男村官一样,展现的是一种男性化的风格。最后再通过对女村官所处村庄场域和惯习的分析,讨论女村官男性化或女性化风格形成的原因,总结分析女村官的整体治村风格。  本文主要采用了参与观察和半结构性访谈的调查方式,考察两位女性经济能人成为女村官并治理村庄的行为特征。一方面跟随在女村官身边,帮助其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村务,观察女村官在村委会的工作以及下乡入户的情况,随时记录典型事件和谈话,并针对具体事件适时进行访谈,了解当时心态。另一方面重点针对女村官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人生经历、当选情况等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女村官的主观心理动态。  通过分析女村官在治村行为发现,女村官注重对村民的帮助,关怀其困难,在解决村民矛盾的时候会倾向于采用说服的方式,善于与村民沟通,这体现了女村官在治村中的柔性化风格;在村委会中,女村官作为一把手,会尽可能地团结村委会的成员,但是在遇到不合作的村干部的时候,也会取分离与竞争的方式,体现了女村官,希望掌控、勇于竞争的特征;女村官强势而热情留领导吃饭、和领导开玩笑,在其中展现了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的村庄建设中,女村官十分重视具体政绩的完成,致力于具体政绩目标的完成,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态度,是女村官乡村男性化风格的体现。  在用场域-惯习理论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场域中,首先女村官作为村干部是政府的代理人,代表着政府的权威,同时需要完成政府下派的任务;其次,女村官作为经济能人深受政府的信任与村民的支持;最后,村治系统是带有男性化色彩的,村治干部被期望具有男性化的气质,场域中这些逻辑是女村官治村风格带有男性化的原因。与此同时,女村官又是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当选村干部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在民主法治的观念影响下女村官倾向于采用柔和的方式治村。而惯习是女村官身体内的实践原则。作为女性,情感细腻、关爱他人、善于沟通、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女性的身体内的惯习被女村官带到了村治场域,并发挥出了女性治村特有的柔性风格。乡土社会人情的维系与弱化也是女村官展现柔性风格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在村庄场域中,女村官受村庄结构及自身特质的影响,在治村时展现的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治村风格。既有男性治村所展现的强势、果断等特征,又有女性的细腻。在现代构建和谐乡村的大背景下,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村庄治理越来越带有公共性和公益性。村委会的管理性职能削弱,服务性职能加强。村庄治理不再是以往的管理式,而是和村民共同进行村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民主服务型的村干部。女村官“刚柔并济”的治村风格更适合现代的村庄治理,促进农村妇女有效地参与村级治理是现代乡村建设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20世纪60年代,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民经济贡献了力量,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但由于长期受政府的强力控制,矿产资源被过度深挖采掘,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但各领域对资源的浪费也在与日俱增,这不利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而高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广招生源的同时导致
习惯性违章作业,就是指那些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有章不循,坚持、固守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行为。违章作业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因而对安全生产危
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是人的天性。多赞美孩子、表扬孩子,使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鼓励孩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并且敞开
期刊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由传统的“工业社会”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的“风险社会”,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也由传统的“自然风险”转化为人为的“科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已大大地发生了改变,网络媒体占据了我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借助网络媒体,线上的虚拟空间得以建构起来,产生了明显不同于现实的“网络社会”——这是
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课题。中国通过妇女解放运动和对男女平等的长期倡导,女性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深层,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