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运动训练理论,无论是科学的、非科学的,还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会对运动训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运动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都是为了能够从理论上正确指导训练实践,使之科学化,其最终目的是发展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以体能为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是五十年代,作为当时运动训练学的最基本理论,同时也是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基础,其最先从苏联引进我国的,且迅速被我国训练界全面接受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传统,在我国的训练实践指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在很多方面都产生质疑,例如,训练周期、超量恢复等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传统训练理论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的理解差异,其结果直接导致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的全面否定。传统训练理论从训练理论的根本理念上分析,茅鹏等专家把其叫做二元训练理论,简称为“二元论”。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训练理论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构成运动成绩的两个“元因素”,认为只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素质基础,才能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只有这样,运动成绩才会提高。在此基础之上,茅鹏等专家针对传统训练理论(二元论)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概念,并认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技术与体能,就象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人为地予以分离。本文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一元论与二元论)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理解差异的认识,认为在新的训练理论产生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二种“元理论”争论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体能”与“技术”的分别存在,而其实质在于对运动训练早期专项化的认识,在指导具体的运动训练实践方面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