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l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运动训练理论,无论是科学的、非科学的,还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会对运动训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运动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都是为了能够从理论上正确指导训练实践,使之科学化,其最终目的是发展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以体能为基础的运动训练理论,是五十年代,作为当时运动训练学的最基本理论,同时也是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基础,其最先从苏联引进我国的,且迅速被我国训练界全面接受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传统,在我国的训练实践指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在很多方面都产生质疑,例如,训练周期、超量恢复等等。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传统训练理论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的理解差异,其结果直接导致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的全面否定。传统训练理论从训练理论的根本理念上分析,茅鹏等专家把其叫做二元训练理论,简称为“二元论”。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训练理论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构成运动成绩的两个“元因素”,认为只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素质基础,才能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只有这样,运动成绩才会提高。在此基础之上,茅鹏等专家针对传统训练理论(二元论)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概念,并认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技术与体能,就象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人为地予以分离。本文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一元论与二元论)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理解差异的认识,认为在新的训练理论产生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二种“元理论”争论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体能”与“技术”的分别存在,而其实质在于对运动训练早期专项化的认识,在指导具体的运动训练实践方面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他文献
读图时代的莅临,导致了传播方式与资源形态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影像文化的蓬勃与繁荣,进而也将高校影像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本文客观、具体的剖
如今各项竞技体育的发展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从运动员科学选材到营养膳食,一直到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密度、训练强度等的确定无不渗透着高科技元素。要取得骄人的成
目的:面孔可以传达性别、表情、种族、年龄等大量信息,大量研究使用不同范式(比如启动范式、Garner范式等)对面孔属性及其关系的知觉加工进行探讨。此类范式均体现了即时加工的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课程观使得教师习惯了对教材的恪守,事实上,教材不是圣经,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对其进行再设计,以发掘文
知情交融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合语文教学现状,从语文教学对知情交融的依赖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方面提出了研究知情交融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