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局部浸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上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经胃镜确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5.63岁。使用TOSHIBA Xpress/GX螺旋CT机。病人空腹,于检查前肌注盐酸654-2 10mg,待口干后服温开水400—1000ml。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5s(动脉期)、65—70s(静脉期)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脐平面。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的重建。由3位资深放射医生在不知内镜、手术和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盲法分析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数据均采用计算机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结果:本组56例,依据癌肿对应局部浆膜面征象、脂肪间隙征象、癌肿局部突出征象判定癌肿穿透浆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3.33%、69.23%、82.14%;60%、61.54%、60.71%;16.67%、100%、55.36%。动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2.17%和89.47%。静脉期癌肿线状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团块状强化的穿透浆膜率分别为7.14%、53.85%和93.75%。螺旋CT增强扫描判定胰腺、横结肠及其系膜、脾受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57.14%、97.62%、87.5%;66.67%、95.12%、87.5%;60%、96.08%、92.86%。共检出淋巴结304枚,病理证实转移者136枚;手<WP=5>术共检出淋巴结936枚,病理证实转移者218枚。螺旋CT淋巴结检出率为32.48%,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62.39%。分别以直径5mm、9mm和15mm作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检出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8.85%、69.66%、86.21%。其中,直径5mm组、直径9mm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直径9mm组、直径15mm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结节融合型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淋巴结强化显著、明显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强化一般、较弱组(p<0.05)。癌肿长径≥10cm者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肿长径为5—10cm者,而后者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肿长径为<5cm者(p均<0.05)。Borrmann3、4型胃癌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Borrmann1、2型胃癌(p<0.05)。静脉期团块状强化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不均匀强化者,而后者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表面线状强化者(p均<0.05)。浆膜面模糊、结节者对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面光滑者(p<0.05)。结论:应用螺旋CT诊断进展期胃癌癌肿穿透浆膜时,局部浆膜面征象是螺旋CT诊断的直接征象;癌肿局部突出征象是螺旋CT确诊的重要征象;脂肪间隙征象仅为辅助CT征象。进展期胃癌癌肿的强化方式可以大致反映癌肿对浆膜的侵袭力,其中癌肿表面线状强化者浆膜穿透率低,团块状强化者浆膜穿透率高,不均匀强化者介于两者之间。把癌肿与周围脏器间脂肪层消失、接触面凹凸不平、对应脏器变形作为判定胃癌胃周脏器浸润的主要螺旋CT征象,判定结果确实。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判定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时,宜以直径大于9mm作为螺旋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将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引入胃周淋巴结性质判定,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