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或随意伤害其他生命的事件屡见报道。然而,如何让青少年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变成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因而本研究聚焦于生命道德感,让青少年更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人生命、和他类生命,在个体层面,有利于减少与控制学生的自杀率,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生命的潜能;在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家庭完整、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本研究将生命道德感界定为个体尊重和敬畏生命,关怀和保护生命的程度。通过三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层面考察生命道德感导致更多共情,进而可促进亲社会行为。研究一,本研究旨于编制一份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生命道德感问卷,可用于评估生命道德感的个体差异。首先,编制了生命道德感初试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尊重和敬畏生命、关怀和保护生命。通过三次测评和两次修订形成正式问卷,共8道题目。问卷的?系数为0.77,结果表明,本研究编制的生命道德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然后,对生命道德感与生命意义感、亲社会行为、共情、攻击行为、抑郁、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生命道德感问卷的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生命道德感与生命意义感、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不是很高;生命道德感与抑郁、攻击行为呈负相关,结果表明生命道德感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因此,研究一所编制的生命道德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可作为一个操作性工具用于评估个体生命道德感的倾向。研究二,目的在于探讨共情在特质层面的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生命道德感问卷与亲社会行为问卷、共情问卷和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进行中介分析,结果表明,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研究三,探讨共情在生命道德感状态与捐赠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该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生命道德感,分为两个水平(唤醒和不唤醒),中介变量是状态共情,因变量是捐赠行为。结果表明,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捐赠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说明生命道德感的唤醒促进了共情体验,进而增加捐赠行为。综上,生命道德感是个体尊重和敬畏生命,关怀和保护生命的程度,既是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种状态。本研究发现生命道德感特质和状态可导致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且共情在生命道德感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即生命道德感可提高共情,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