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检测在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意义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检测(FCM)在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中的意义;研究CNSL患儿的病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3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脑脊液(CSF)标本。患儿为首次行腰椎穿刺,既往均无鞘注化疗药物病史,行腰椎穿刺前均无感染症状,外周血幼稚细胞消失,化验结果均符合腰椎穿刺条件。1.分别采用脑脊液流式细胞检测(FCM)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CC)进行检测,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测方法对诊断儿童CNSL的情况。2.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FAB分型、外周血白细胞数、融合基因、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无影像学改变、脑电图有无异常,同时根据CCLG-ALL2008临床分型标准评估患者危险度分型及中枢神经系统(CNS)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CNSL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29例ALL患儿CSF标本均进行了 FCM以及CC检测,其中67例患儿经FCM检出异常表型细胞,检出阳性率为20.36%。6例患儿经CC检出异常细胞,检出阳性率为1.82%,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对不同性别患儿CSF检测结果进行比较,181例男性患儿中,FCM 阳性有39例(21.55%),CC 阳性有3例(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48例女性患儿中,FCM 阳性有28例(18.92%),CC 阳性有3例(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对不同类型白血病患儿CSF检测结果进行比较,41例T-ALL患儿中,FCM 阳性有15例(36.59%),CC 阳性有2例(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254例B-ALL患儿中,FCM 阳性有52例(20.63%),CC 阳性有4例(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对不同CNS状态患儿CSF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在295例CNSL-1状态的患儿中,FCM 阳性有39例,而CC检测均为阴性;绘制ROC曲线比较FCM和CC两种方法在不同CNS分级状态中诊断CNSL的敏感度,在CNS-2和CNS-3状态中脑脊液FCM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CC检测方法(0.912:0.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5.41 例 T-ALL 患儿,FCM 阳性 15 例(36.59%),254 例 B-ALL 患儿,FCM 阳性 52例(20.47%),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42例标危组患儿,FCM阳性9例(6.34%),119例中危组患儿,FCM 阳性29例(24.37%),68例高危组患儿,FCM 阳性29例(42.65%),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1例外周血细胞数<30× 109/L患儿中,FCM 阳性40例(15.94%),50例外周血细胞数在30× 109/L-100× 109/L之间患儿中,FCM 阳性14例(28.00%),28例外周血细胞数>100×109/L,FCM 阳性13例(46.43%),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经脑脊液FCM检测为阳性确诊的CNSL患儿,与性别、年龄、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及脑电图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白血病融合基因分组之间脑脊液FCM检测结果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基因阴性组与其他组分别进行比较,其与MLL-AF4、SIL-TAL1、TEL-AML1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BCR-ABL、E2A-PBX1基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脊液FCM检测在临床诊断儿童CSNL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与脑脊液CC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为早期治疗、病情评估及改善预后提供客观依据。2.当患儿确诊T-ALL、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30 × 109/L或在评估危险度分型为中危以上,极大增加患儿罹患CNSL的概率,可联合应用FCM及CC方法,动态监测患儿CSF。3.白血病融合基因对儿童CNSL也存在警示作用,当患儿存在MLL-AF4、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时,患儿极大提高罹患CNSL的概率,需引起高度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HSP90α是HSP90的一种亚型,位于胞质内,由730个氨基酸组成。HSP90AA1是HSP90α的功能基因。拟通过质粒转染对HSP90AA1进行过表达和敲减处理,在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中探讨该基因在胃癌增殖及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7-DMAG作为HSP90的靶向抑制剂,验证其对胃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与多西他赛联合应用,观察联合用药的效果,明确其与多西他赛在治疗胃恶性肿瘤过程
目的:分析1q21扩增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1q21扩增型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的133例新发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ISH检测方法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1q21扩增、13q缺失、17p缺失及IGH重排(14q32)}情况;分析伴1q21扩
目的: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尤其在卫生资源相对较差的国家,其发生发展与HPV感染密切相关。HPV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环状DNA病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特别是HPV16和HPV18型。中国东北地区宫颈癌的发生率与HPV16感染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分子克隆和细胞转染技术构建了含有东北地区HPV16全基因组序列的HPV16.HaCaT重组细胞模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的进行分析,探索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肿瘤体积大小变化规律,以及肿瘤退缩率对于无进展生存期是否存在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37例,所有患者通过病理学或者组织学被诊断为肺腺癌,III期、IV期不可手术患者。其中19例患者方案为培美曲塞+铂
目的:检测P2X7受体(P2X7 purinergic receptor,P2X7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分子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2X7受体在1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34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分析P2X7受体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并用Ka
目的:卵巢癌的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3位,病死率居首位。卵巢癌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的典型症状和成熟的早期诊断方法,且易于盆腹腔广泛种植播散,往往一确诊就是晚期,难以治愈。其5年生存率仅为35%~38%。虽然卵巢癌通常对以铂类化合物和紫杉烷为基础的一线化疗反应良好,但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和化疗耐药。卵巢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其发病机制、复发机制和耐药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多年以来人们对卵巢癌的认识有所
四川盆地栖霞组是目前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前人已对其开展过大量研究,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不利于栖霞组进一步勘探开发工作。本文在调研盆地栖霞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川中地区栖霞组勘探实践中相关地球化学实验结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带、储层类型、储层成因、白云石化作用类型等。前人认为盆地栖霞组储层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储层和溶洞型灰岩储层,但在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带
目的:探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Ⅲ级行宫颈锥切术后再次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为CINⅢ的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的诊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47例因CINⅢ行宫颈锥切术(宫颈冷刀锥切术和宫颈电刀锥切术),术后再次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发生在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胚胎性肿瘤,约占儿童癌症死亡率的15%。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低中风险组患者,常表现出自发性消退、分化和对手术及化疗的良好反应;而高风险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即使采用手术、放化疗及干细胞移植等多种联合治疗措施,也会发生多灶转移和化疗耐药而导致疾病复发,治疗失败。因此,有必要为NB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有效靶点。MYC
目的:转录因子特化蛋白1(Transcription factor-specific protein 1,SP1)及Kruppel样转录因子6(Kruppel-like factors 6,KLF6)与乳腺癌中的生物学行为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基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SP1及KLF6在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