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82~2003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使用均值法、简单差分、一元线形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黄淮海流域地区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结合气候资料对研究区内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揭示了黄淮海流域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这对于该地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1982~2003年,研究区植被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NDVI的线性回归趋势的斜率为0.0007。其中春季是研究区植被平均NDVI增加趋势最为显著且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线性趋势斜率为0.0019。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平均NDVI显著增加的区域比较大,占到了26.41%,而显著减少的区域仅为1.86%,由此可见,22年间研究区内植被活动在增强。 2)不同类型植被的年平均NDVI均呈增加趋势,只是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其中一年水旱两熟连作作物的增加速率最大,线性趋势斜率为0.0011。分季节看,春季各种植被类型均呈现上升趋势,夏季除落叶阔叶林、灌丛、一年两熟和水旱两熟连作作物呈下降趋势外其他植被类型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只有一年两熟作物NDVI呈下降趋势,冬季只考虑常绿针叶林,其NDVI呈上升趋势。 3)全年降水、气温与植被NDVI动态变化均呈正相关,其中温度与NDVI的相关程度大于降水与NDVI的相关程度,说明研究区植被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对降水的敏感性。 4)春、夏季NDVI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较大,分别占到了18.65%和16.68%,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到了7.19%和9.04%,分布比较集中。而秋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呈显著相关的区域较少,分布也比较分散。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业务预报中最难预报的一类突发性暴雨-东北冷涡引发的短波低槽型对流性暴雨的典型个例研究,在该类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多尺度结构和发生、发展过程及可能
学位
本文利用2003-2006年6-8月国家气象中心中期预报模式T213模式的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采用MOS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降水可能函数研究了改进客观定量降水预报效果的一个可能途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734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56-2005年近50年我国南部夏季(6-8月)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的方法,将我国南部夏季持续性暴雨分
一、建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巡视制度的必要性 巡视,是指上级机关指派人员到下属地区、单位检查工作。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巡视,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各级领导
本文研究了降水粒子空间取向对不同观测模式、不同波长双线偏振雷达的影响。对X波段衰减订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以及冰雹区识别等方面的潜
一般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之间存在高度差异,而地面资料观测量只是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上的观测量,与模式地形上的观测量存在一定高度差异,如用一般的插值方法同化则不能完整
基于1:250,000 DEM数据和山西省109个气象观测站气象常规资料以及周边省份共21个日射站点辐射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数据处理平台,应用实际地形下太阳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候平均降雨量资料,通过对2008年夏季我国
MFRSR-多光谱旋转遮蔽影带辐射仪是利用自动旋转的遮蔽影带同时在七个波段进行总的水平辐射和漫射水平辐射测量,然后推算得出直接辐射。七个波段中6个是带宽为10nm的窄波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