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词汇翻译中隐性信息的传递方式-以1954-2013年6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25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国务院总理一年一度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源。以往有关《政府工作报告》的研究大都着眼于中国特色词、新词的翻译策略或中式英语表达,但忽略了不同时代英译本词汇翻译中隐性信息的传递及方式。本文拟从框架语义学出发,通过分析报告中相同词汇不同的翻译措辞,分析其中隐性信息的传递方式,试图对政治文本的词汇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框架语义学理论认为框架由成分与关系构成,可由语言激活,是人类经验在概念层次上图式化的表征,与人类经验中特定的文化场景相关,并具有层次性。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由语言表达激活特定的概念表征,即认知结构。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词汇翻译研究有助于说明译者的认知结构,特别是语义认知结构在词汇翻译中的作用。  本文借用框架语义学理论,通过对1954年—2013年6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词汇的不同翻译措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词汇翻译背后所传递出的隐性信息及其传递方式。根据隐性信息所涉及的内容,本文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性信息划分为政治隐性信息、经济隐性信息及民生隐性信息三类。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以译者的语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认知结构在政治文本词汇翻译中的作用。第二章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政治隐性信息的传递方式,认为转换框架视角,包括通过框架选择和框架成分选择转变视点是两种主要的传递方式,传达出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及国际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基层社会也出现一些进步的隐性信息。第三章论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隐性信息的传递方式——框架内部操作,即框架成分的替换与框架关系的调整,其中框架关系的调整包括框架成分地位的调整和框架成分与框架间关系的调整,同时指出: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及用人制度变革的同时,经济取得显著进步。第四章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隐性信息的传递方式,指出降至更低的层次及升至更高的层次两种传递方式,传递出在高等教育、饮食结构、卫生等方面民生情况得以改善的隐性信息。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词汇翻译中隐性信息传递方式的探讨,本文总结出:在以意义为基础的词汇翻译中,译者的认知结构,尤其是语义认知结构备受重视,在隐性信息传递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框架语义学与《政府工作报告》词汇翻译研究的结合中,运用译者的认知框架能挖掘更多的隐性信息,从而使文本阐释得更深刻、更全面。
其他文献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长久以来,语篇连贯一直被视为语篇分析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随着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形式和语篇内部的结构转移到了与语篇相关的外部环境以及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吃”颇有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食享誉世界,八大菜系广为人知
本文利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对贾平凹的《废都》和德莱塞的《珍妮姑娘》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柳月和珍妮进行了比较研究。 选择《珍妮姑娘》与《废都》进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农村指导员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重中之重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