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沿岸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趋海化、经济趋海化形势日益加剧,近岸水体环境污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一种有效连接陆域、海域的管理措施,已成为近岸水体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进行近岸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本文以中国北方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显著的典型海湾—胶州湾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时间尺度、动力过程、不确定性等研究不足,在分析胶州湾水质及污染负荷现状基础上,从季节尺度、潮周期尺度研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针对夏季水动力过程、污染负荷的季节特征和潮过程的周期性特征,采用基于POM的三维漫滩水质模型与优化模型,计算了夏季和潮周期的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及其优化分配量,讨论了源强随机变化和响应系数场的不确定性,并借助情景分析、决策分析探讨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措施。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对胶州湾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胶州湾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为全面了解胶州湾环境状态,根据2010年8月多船58小时同步观测资料,分析胶州湾夏季主要水质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夏季胶州湾DIN、PO4-P、COD、SiO4-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41±17.07μmol L-1、1.63±0.96μmol L-1、1.36±0.15mg L-1和9.01±3.88μmol L-1,NH4-N、NO3-N和NO2-N所占DIN比例分别为45.6%、47.2%和7.16%,其中NO3-N比例较历史平均结果明显偏高,观测前期由于降水过程引起的地面非点源径流输入是导致NO3-N比例增大的主要原因,改变了营养盐结构;各类水质因子空间分布规律相似,表现为湾东北部为高值区、西北部为次高值区,并向湾中部和湾口呈递减趋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氮磷比约为19.28±2.02,夏季胶州湾富营养化指数E平均值为7.13,从北向南,从东北、西北向湾中心,呈现富营养—中度营养—贫营养过渡,胶州湾总体呈现轻度磷限制。根据文献资料等,总结胶州湾陆源污染物输入的主要方式是河流输入,其次是污水处理厂输入。并估算了八大排污单元主要污染物的夏季入海通量。2、在对胶州湾水质及污染负荷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耦合水动力模型的水质模块,数值模拟了胶州湾夏季余流特征和水质因子分布特征。水动力模型基于POM建立,综合考虑风、潮(M2、S2、O1、K1)、径流、斜压效应等过程,水质模块包含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10个生态变量。通过与同潮图、验潮站水位、典型观测站流速对比等手段验证了水动力模型的可靠性;通过生态变量的年内变化(年尺度)、平面分布(月尺度)以及与观测值(潮周期尺度)对比验证了水质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胶州湾余流特征,并通过与仅有潮过程的余流对比,证实了将多种水动力过程纳入夏季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的必要性。3、利用已建立的水质模型,在选取水质控制点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响应系数场的线性规划方法,以排海污染物总量最大为目标函数,以海洋功能区划水质标准和排海通量非负为约束函数,计算出夏季胶州湾DIN、DIP、COD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848.1t、182.0t和35456.1t,并在各排污单元进行优化分配,其中团岛排污单元分配的容量最大。数值验证结果表明该分配方案合理,满足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进而,考虑排污单元的经济、社会、地理等因素差异,引入公平性,再次分配的DIN、DIP、COD海洋环境容量均有所降低,各排污单元中,团岛排污单元减少量最大,大沽河、墨水河排污单元分配量有所提高,符合实际需求。4、考虑到胶州湾是典型的潮控型海湾,水质要求不仅是潮周期内平均值达标,也要保证潮周期达标率,且污染源强是随机变化的。采用源强为对数正态分布的优化分配模型,将潮周期达标率作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计算的分配结果与传统的分配方法有明显差异,各排污单元排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5、考虑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各元素转化的复杂机制属非线性过程,讨论了基于响应系数场线性叠加原理的优化分配可能带来的误差。分析表明,当某一元素处于限制状态时,会导致分配结果和环境容量偏大,当处于过量状态时,会导致分配结果和环境容量偏小。6、将数值模型、优化分配与情景分析法结合,应用胶州湾三维漫滩水质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法,进行数值实验,评估各方案环境影响,并综合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情景方案的决策分析。结果表明污染负荷转移方案环境治理效果最好,可作为备选方案;湿地建设方案各方面效益均较高,是首选的决策方案;污可与湿地建设配合,分别针对河流非点源和污水处理厂点源实施;深水排放方案暂不推荐实施。污染负荷随潮位相排放方案,各种排放方式的湾口通量差异并不显著,不推荐实施。直排外海方案可作为极端条件下的备选方案。最后,从陆海统筹、以海定陆,重点实施、先易后难,终端-源头过程控制,跨界补偿、交易机制和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了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减排建议,尤其是加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