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疫苗事件时有发生:从2010年的江苏、山西疫苗事件、2013年的深圳康泰疫苗事件、2016年的山东疫苗事件到2018年的吉林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着手从立法层面研究解决。鉴此,本文从两个角度提出疫苗事件法律救济的办法,以期对疫苗事件法律救济制度系统评述。分析美、日、英、瑞、中国台湾地区的救济立法,以保护疫苗事件受害者及推动疫苗产业协调发展视角,对基金制度与保险制度相关问题进行通盘思考,提出两种构建和完善疫苗事件救济制度的系统建议,并基于我国最新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着重研究保险制度建设相关事宜。本文除引言外,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为三章和结语,提炼内容如下:第一章:疫苗与疫苗事件的内涵界定及法律救济现状。对全文研究的疫苗事件范围予以界定,揭示了疫苗事件法律责任,在辨析与此问题相关的基础含义后,对以吉林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典型代表的众多疫苗事件进行探讨,介绍了疫苗接种的法律行为及疫苗事件的法律责任,提出面对疫苗事件引发的大规模侵权亟需建构疫苗事件救济制度。第二章:疫苗事件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考察全球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不同形式的疫苗事件救济制度,对美、日、英、瑞和中国台湾地区救济制度比较与分析,提炼出疫苗事件的救济制度有三种:侵权诉讼、基金制度以及保险制度。对于侵权诉讼,我国现有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及完整体系,但此种方法在应对大规模的侵权时显得费时耗力,且疫苗事件的特殊性意味着受害者举证困难,所以侵权诉讼极少能使疫苗事件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济。为此,亟需引入新的法律救济制度以与现有法律体系融合,虽然到底是引入基金还是保险有着一番争论,但立足于国情与法律导向,保险制度——并且是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适合当下的社会运作体系。第三章:疫苗事件法律救济制度的建构。首先界定疫苗强制保险的范畴,阐述疫苗强制保险的理论支撑——平衡视域下疫苗事件法律救济的价值实现与整合。辨析平衡的法学意蕴,阐述平衡视角下疫苗事件法律救济价值实现与整合,以期明确完善疫苗法律建设的原理,用平衡理论指导实践立法,提出平衡与秩序、平衡与公平的实质在于利益平衡,即受害者利益与疫苗企业利益的平衡、受害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其次,研究构建对策,建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疫苗事件法律救济制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救济范围、救济内容、费率厘定、责任限额、免责条款及救济程序进行明确。最后对疫苗事件强制保险制度推行的难点进行前瞻性探讨——包括因果关系的认定、补偿标准及补偿的及时性,并对其相关事宜提出建议。形成的结论如下:(1)疫苗是预防医学领域的杰作,但是预防接种并非有利无害,接种不合格的、变质的疫苗或未规范接种给接种者带来伤害。一旦出现重大的疫苗事件,给接种对象带来直接危害或潜在危害,若无法及时、有效地补偿救济受害者,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完善疫苗事件救济制度建设于情于理、于维护公众利益、于降低社会影响都存有重大意义,但对于某些疾病如狂犬病是否可以从源头思考,像消灭天花病毒一样消灭狂犬病,这在某种程度上比事后救济更为有效。(2)完善疫苗事件救济制度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国外,有关疫苗伤害救济制度是基于已发生的严重后果及公众强烈要求而建立,其制度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并不是个例,从2004年至今一共发生九起,疫苗事件屡禁不止、频发不断,有关疫苗的法律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对司法监督及法律惩治有较大完善,但对疫苗受害者的相关救济补偿还未能详细阐明,对强制保险如何施行也未作相关说明。(3)国外对申请救济的民众多采用无过错责任制度,且均需达到两个条件:1)损害达一定程度;2)证实损害与疫苗接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救济制度模式却各不相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行政救济制度(国家直接补偿);2)救济基金制度;3)责任保险制度。申请救济程序相应有所区别。(4)平衡视角下疫苗事件的法律救济应基于秩序与公平这两条法的价值,其利益平衡的实质对法的价值实现与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平衡理论的思维方式主张兼顾、权衡与妥协,其在法律实践中转化为兼顾协调、法益权衡、妥协让步,在疫苗事件法律救济过程中应注重平衡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5)立足于我国国情及疫苗接种特点,作为公众疫苗事件侵权诉讼赔偿的补充救济方式,现阶段应建构合理有序、公正有效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要尤为针对救济范围、救济内容、费率厘定、责任限额、免责条款以及合理可行的救济程序,以达到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的初衷。例如,可由疫苗生产、进口、销售企业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由保险公司独自赔付或者在投保后由保险公司与责任企业共同赔付,赔付标准宜遵循平衡思想,平衡相关方利益,既维护秩序又保障公平。(6)疫苗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要保证其基本法律环境,攻克其难点问题,结合专家及公众意见,平衡保险公司、疫苗生产厂及公众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