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写作教学大力倡导“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但这一要求普遍出现在应试考试中后,大多数一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甚至彻底放开“文体”的束缚,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讲文体,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等显性问题。久而久之,写作教学质量难见成效,学生在写作上更是“习得性无助”。随着教材改革的纵深发展,2016年出版的部编本教材将微写作放置到传统写作专题之中,诚然,它作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为初中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目前微写作教学并未引起一线语文教学的足够重视。基于此背景,本论文在新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宏观上,建立起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体系。从微观上,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基于“形式层”、“内容层”、“语体层”三方面展开记叙性微写作、说明性微写作与议论性微写作教学实践,这样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强化学生的写作文体意识,为构建开放、有序、有活力的写作课程带来新的尝试,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新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基于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要求,阐明了写作教学的地位。在先贤们的微写作教学研究中,守正创新地确立了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了文体与微写作的概念,明确了本研究的文体分类,深入探讨了文体理念对微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围绕“传统写作与微写作”分别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综合分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基于调研结果反映的写作“无绪”与教学“无序”的问题,以“总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框架构建起文体视野下的初中微写作教学实践体系,重点论述了在总目标的要求下,要依据文体、学情来确立、选择微写作教学内容。由此,展开“以说促写、以读促写、以用促写”的支架式微写作教学指导,最后运用课堂观察和评价表来检测教学实效。第四部分从记叙性微写作、说明性微写作、议论性微写作三类文体出发,围绕“写作形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三个维度开展不同文体的微写作教学实践,并收集学生作品进行案例研究。经过两个班共20余次的微写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微写作教学前后的写作成绩有明显进步,写作态度产生积极变化,写作的文体意识与写作能力都有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