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剖面的复合型商业街区空间研究——以柏林波茨坦广场与北京三里屯新建商业区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c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与步行商业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城市密度的上升,传统的线性的商业街道不再能够满足提供足够商业面积的需要,这使得街道向纵深发展,增加沿主街辐射的支路,或者提高建筑的高度。商业街道逐渐发展成为了商业街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购物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街区的特性,即在建筑中出现内街与中庭等类似于室外空间的元素。这与步行商业街道的发展不谋而合。而在消费主义社会的背景之下,商业街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不同的功能与空间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复合型商业街区这一崭新的空间系统。  结合复合型商业街区在大型城市快速发展的现状,对其进行专门的学科研究十分必要。有别于之前从开发模式、平面等角度进行空间研究的方法,作者结合建筑学前沿的剖面思维,从剖面与空间结合的不同角度尝试梳理了相关的理论,得到了一套通过剖面解析复合空间的方法。  因此,作者在赴德交流学习期间,针对当代欧洲商业街区开发的典型案例——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与阿卡丹商业街区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在回国后,又赴北京对三里屯地区的三里屯VILLAGE与三里屯SOHO进行了调研。结合作者收集的图纸资料,与现场测绘的结果,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模型,针对涵盖了不同尺度与形态的部分进行剖切,将得到的模型进行改绘,并从比例、视线、动线等方面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最后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得到空间结构、外部空间比例等方面的相应结论。  从大量的剖面图当中,我们得以发现不同国家、不过规模下复合型商业街区空间策略的相似点,包括主要外部空间的设置,灰空间的层级等等。而他们空间策略上的差异也如实的反映了出来,例如外部空间的结构,灰空间营造手法的区别等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以对复合型商业街区的空间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新“四化”建设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的工业、现代农业基本上是向园区集中,使得区域内生产空
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传统水景,剖析水景理法的文化根源,总结水景在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手法。研究古典园林水景理法在当代如何应用,如何传承。这对于现在人们所追求具有地域文
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和2012年开工建设700万套保障房。这一系列的数字表示,保障房的建设“狂潮”已经来临。而对于保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居住类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但是目前对于老年居住类产品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此类产品的户型平面及面积规模这2个关键问题点,运用统计学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态既包含了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外,还包含了其内在的形式秩序及力学逻辑,并由此衍生出静态的“构成”以及动态的“生成”两种概念。本文将围绕着城市、空间和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务工,带动着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及精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第一次全面开放、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与当今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有着某种程度上相似性。比如:中国近代化的
本论文拟以实际工程方案设计实践总结形式展开,重点以参与西安高新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哈佛时代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全过程为平台,以整个项目方案设计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初期构
学位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一系列加快城市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多数城市的空间形态急剧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外部空间的扩展及内部结构的演化。城市空间扩展实质是城市在内外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