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稻飞虱是典型的翅二型昆虫,长翅型个体擅长迁飞,有助于种群的扩散;短翅型个体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帮助种群迅速扩增。深入了解其遗传背景,阐明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对研发有效的飞虱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稻飞虱是典型的翅二型昆虫,长翅型个体擅长迁飞,有助于种群的扩散;短翅型个体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帮助种群迅速扩增。深入了解其遗传背景,阐明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对研发有效的飞虱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先前报道的三种稻飞虱基因组主要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拼接质量较低,碎片化问题严重。本论文综合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和Hi-C技术对三种稻飞虱基因组进行了重新测序和组装,获得了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序列,显著提升了基因组拼接质量,分析了稻飞虱的染色体进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miRNA调控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三种稻飞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分析由于先前发表的褐飞虱基因组测序较早,组装质量偏低,影响了后续分析。为此,利用PacBio技术重新测序,组装获得了新版本的褐飞虱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1,087 Mb,N50由357 Kb提升至589 Kb,BUSCO评估值由81%提升至95.9%,基因组拼接质量显著提升。根据三种稻飞虱的核型信息,利用Hi-C辅助组装技术,将重新组装的褐飞虱基因组、已发表的白背飞虱与灰飞虱基因组均提升至染色体水平。褐飞虱、白背飞虱与灰飞虱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088 Mb,656.8 Mb以及541.2 Mb,包含15条、14条以及14条染色体序列,注释得到24,901、15,929以及16,412个蛋白编码基因。相较于先前发表的版本,基因组N50与BUSCO评估值均明显上升,基因组完整度显著提高。褐飞虱基因组大小为1 Gb左右,明显大于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分析发现,褐飞虱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比例为56.78%,远高于白背飞虱的36.05%与灰飞虱的26.00%,这可能是褐飞虱基因组更大的原因之一。褐飞虱中有8,595个特异性基因,约占其基因总数的34.52%,也明显多于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共线性分析显示,三种稻飞虱染色体之间总体上呈现较好的共线性关系,局部出现染色体融合以及分裂的现象。研究结果明确了三种稻飞虱基因组的基本特性及染色体的进化关系,为半翅目昆虫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为深入研究稻飞虱的重要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2.稻飞虱性染色体的进化分析三种稻飞虱均为头喙亚目飞虱科的昆虫,白背飞虱与灰飞虱的性别决定体系为XX/X0型,但褐飞虱却为XX/XY型。利用雌雄虫基因组的重测序数据及飞虱的染色体信息,成功鉴定了褐飞虱的X和Y染色体,以及白背飞虱与灰飞虱的X染色体,比较分析了不同飞虱性染色体上基因功能的异同。为了获得更完整的褐飞虱Y染色体序列,利用三代原始测序数据与重测序数据,从头组装了褐飞虱Y染色体。新组装的Y染色体长度为15.3 Mb,而Hi-C辅助组装获得的Y染色体序列仅为10.5 Mb,表明三代测序技术在组装重复序列较多的性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头喙亚目祖先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X/X0型,褐飞虱应在物种分化后获得了Y染色体。Y染色体一般被认为来源于常染色体,因此与其他染色体应具有同源片段序列。但分析发现,褐飞虱Y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之间不存在同源序列,因此褐飞虱Y染色体并非经典的常染色体进化起源。研究结果成功鉴定了三种稻飞虱的性染色体,分析了性染色体的进化规律,为头喙亚目昆虫的性染色体进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3.miRNA调控稻飞虱翅型分化的机制翅二型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昆虫可塑性表型,受胰岛素、保幼激素等不同因子的调控。但是,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miRNA是否参与调控褐飞虱翅型分化,仍不清楚。为此,收集了5个不同龄期的褐飞虱长、短翅种群的若虫样本,进行了小RNA测序以及miRNA注释,共预测发现了503个miRNA,其中122个在长、短翅种群中有差异表达,主要分布在四个龄期,其中,94个在1龄,5个在3龄、56个在4龄以及66个在5龄。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了靶标预测、靶基因的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miRNA通过作用于多个通路实现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调控。分析发现,Nlu-miR-34-5p靶向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NlInR1,重点研究了此miRNA的调控功能。结果表明,3龄若虫中过表达Nlu-miR-34-5p能够显著抑制靶标基因NlInR1的表达,成虫的短翅型个体比例明显上升。单独干扰Nlu-miR-34-5p,无明显的表型变化;但同时干扰NlInR2和Nlu-miR-34-5p后,能够显著提高成虫的长翅型个体比例。研究结果揭示了miRNA调控稻飞虱翅型分化的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昆虫表型可塑性的分子调控机理。
其他文献
随着测序技术以及宏病毒组(Virome)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发现。寄生蜂是昆虫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其上也存在着很多病毒。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 Rondani,1875)是蝇类蛹期外寄生蜂,寄主范围广泛,包括果蝇、实蝇、家蝇等,是一种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生物防治资源。本论文针对在蝇蛹金小蜂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小RNA病毒RoWV-1展开了系列的研究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严重危害水稻,并每年造成巨大的粮食产量损失。自噬作为一种先天性免疫在抵抗病毒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病毒在与寄主相互博弈过程中进化出逃避自噬或者抑制自噬机制而实现侵染,有些病毒甚至利用寄主的自噬体膜和自噬机制促进其繁殖、扩散。RBSDV侵染能否引
翅多型现象是昆虫表型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表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典型翅二型昆虫,能够产生长翅、短翅两种成虫。长翅型褐飞虱具有发育完全的翅和间接飞行肌,能够长距离飞行,有助于种群扩散;短翅型褐飞虱则具有更强的繁殖力,利于种群在居留地快速繁殖。褐飞虱若虫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扩散与生殖之间的权衡以维持种群延续。虽然前人以具有多型现象的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为模型,对组
寄生蜂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膜翅目昆虫,其寄主大部分为鳞翅目害虫。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一类优势寄生蜂。其成功寄生需要精准调控寄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寄生蜂体内携带的多种寄生因子,包括多分DNA病毒(Polydnavirus,PDV)、毒液、畸形细胞等。其中PDV是稳定整合在寄生蜂基因组上
植物病毒是严重危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生物因子,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马铃薯Y病毒属(genus Potyvirus)是植物病毒中最大的属,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是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之一。在植物病毒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寄主基因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调控寄主对病毒的抗性,从而抑制病毒侵染。挖掘、了解这些抗性基因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及
同源异型盒(Homeobox)基因在后生动物中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Homeobox基因编码一段约60个氨基酸组成的homeodomain(HD)结构域,具有与DNA特异性结合,参与转录调控的功能。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隶属于半翅目飞虱科,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是我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水稻种植区的头号害虫。目前,对褐飞虱homeobox基因的研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驱动技术在害虫防治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具有精度高、易操作、成本低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来构建基因驱动系统。本论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农业害虫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中分别建立了安全可控的基因驱动系统。与此同
病毒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极具生态和基因组多样性。昆虫作为地球上已知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是多种病毒的寄主,也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介体。而相较于已知昆虫和潜在的病毒数量,目前对昆虫病毒的了解还远远不足。近些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昆虫病毒的发现与鉴定,使越来越多的病毒从无症状感染的昆虫宿主中被鉴定出来。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是亚洲地区常见的水稻害虫,可以传播多种水
近年来,化学杀虫剂滥用导致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以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为代表的昆虫病原真菌可开发为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真菌杀虫剂,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农林害虫的防治,在替代传统化学杀虫剂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罗伯茨绿僵菌营寄生、腐生以及根际共生三种生活方式,既是研究真菌致病机制的模式生物,也是研究不同碳氮源营养物质应答机制的良好材料。罗伯茨绿僵菌的致病过程包括穿透昆虫体
寄生蜂作为一类重要的天敌资源,可有效控制或减少农业害虫种群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被应用广泛。在寄生体系中,过寄生和避免过寄生是最受关注的行为学现象之一,但相关的分子机制却鲜有报道。本文以果蝇-小环腹瘿蜂这一寄生体系为研究对象,发现小环腹瘿蜂寄生后可导致寄主产生逃逸行为,从而避免过寄生。进一步揭示寄主的逃逸行为是由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活性氧水平的大量升高所引起。研究还发现,活性氧的诱导产生以及寄主的逃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