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100g)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研究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OP)是手术治疗的“金标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多种新的手术方式,并应用于大体积BPH治疗上。其中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TUAEP)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许多大前列腺的研究将前列腺体积选择在60ml以上,对80ml甚至是100g以上的更大前列腺体积的腔内手术治疗方式的系统性研究仍较少。针对目前已报道的关于治疗大体积BPH(>60ml)各种手术方式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首先通过网状meta分析综合分析对比,以全面认识在治疗大体积BPH(>60ml)的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而且本研究还通过回顾分析本中心使用TUAEP治疗巨大BPH(>100g)的病例,希望为TUAEP治疗100g以上BPH的临床效果提供必要的临床依据。第二章多种手术方式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OP)、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PKEP)、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DiLEP)、铥激光前列腺电切术(TmLRP)、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腹腔镜单纯前列腺切除术(LSP)等手术方式在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BPH)(>60m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比较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所有治疗大体积BPH(>60ml)的RCTs。以术后1年IPSS、Qmax、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尿失禁发生率以及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发生率为结局指标。运用ADD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和95%CI为效应指标,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14篇研究,涉及9种手术方式。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手术方式的术后1年IPSS、Qmax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OP的手术时间较PVP、TUVP、HoLEP 短;PKEP 的手术时间较 HoLEP、PVP、TUVP 短;TURP的手术时间较PVP短;OP的导尿管留置时间较PKEP、PVP、TURP、TUVP、DiLEP及HoLEP长;OP的血红蛋白下降值较PKEP及TUVP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尿失禁、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发生率等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治疗大体积BPH上,OP的导尿管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但手术时间较短。PKEP的手术时间较HoLEP、PVP、TUVP短;TURP的手术时间较PVP短。纳入分析的各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差异。第三章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100g)的单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TUAEP)在治疗巨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00g)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及比较TUAEP对不同前列腺体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行TUAEP治疗的巨大BPH患者(>100g)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指标(年龄、前列腺大小、术前是否尿潴留、tPSA、fPSA、血红蛋白、血清Na+)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拔管后再次置管、术中/术后输血率)。同时按照前列腺大小将上述患者分为三组:100-150g、150-200g、200g以上。对上述三组的计量资料行非参数检验,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围手术期指标与前列腺大小的相关性。P<0.05表示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经TUAEP术后患者335例。术前前列腺大小为(136.95±43.52)g,总手术时间(121.27±56.14)min,术后住院天数(5.24±1.86)d,导尿管留置时间(3.11±1.39)d,血红蛋白下降值(11.36±12.67)g/L,血清Na+下降值(1.26±3.63)mmol/L,术中输血 15 例(4.48%),术后输血 28 例(8.36%)。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2.99%,尿道狭窄发生率为1.79%。无TURS发生。按照前列腺大小分成三组,三组间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及术后输血率有显著性差异。两两间的比较中,150-200g组和200g以上组的术中输血率均高于100-150g组;200g以上组的术后输血率高于150-200g组;200g以上组的总手术时间高于100-150g组和150-200g组;200g以上组的术后住院天数高于150-200g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手术时间与前列腺大小的相关性较弱(Spearman r=0.2707);围手术期疗效指标(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血红蛋白下降值、血清钠下降值)与前列腺大小无相关性(Spearmanr分别为 0.0556、0.0546、0.1029、0.1654、0.0871)。结论:TUAEP治疗体积大于100g的BPH是安全有效的。TUAEP较好地解决了出血和TURS等问题,手术时间和前列腺体积的限制已被打破,同时达到了 TURP的微创和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的彻底,对于巨大BPH优势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背景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大脑皮层发育畸形的一种,是导致耐药性癫痫的主要病因。MRI己广泛应用于FCD的术前评估,然而,FCD Ⅲ型组织病理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其复杂的影像表现与耐药性癫痫术后预后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手术切除是当前控制癫痫发作最有效的手段,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耐药性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在我国,高达80%的胃癌患者首诊处于进展期,此时手术和化疗对患者整体生存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五年生存率不足40%。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分子靶向治疗为更多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
研究背景肝癌病人整体5年生存率不足18%。经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60-80%。出现以上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影像学技术主要基于形态学的诊断,难以实现在分子、细胞水平对早期肝癌的精准诊断。光声分子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成像手段。光声成像结合分子探针,可以在分子和细胞层面无创监测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望使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研究目的本研究探究合成一种具有光声/磁共振双模成像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其治疗靶点及改善患者预后。miRNA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3’非翻译区的互补序列结合而与mRNA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基因负性调控的作用。miR-452-5p已被报道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较少。本
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银行要推动金融服务与产品的不断升级,除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外,还需要加强与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及时吸收借鉴外部创新成果。值得关注的是,一旦供应商(合作方)与第三方就相关外部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发生争议,银行可能会被动卷入其中,甚至面临来自第三方的侵权指控。本文试从一则银行因采购存在专利权争议的智能产品而被诉侵权的案例入手,分析此类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策略,并
期刊
学位
研究背景:目前,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老年人自身的机体功能减退,脑卒中的发病概率会逐渐增高;而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健康,比如吸烟、饮食不规律、肥胖、过量饮酒等原因,脑卒中在中年甚至青年人中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卒中发生后,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各种肢体运动障碍。其中,上肢的运动障碍,会影响到患者如穿衣、刷牙、吃饭等精细活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更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增大家属的负担。随着脑卒中患者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累及约3亿人群的重大慢性病。由于社会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率仍在不断增长,我国每年新增约1,000万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心、脑、肾血管病变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卒中、心血管事件、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脏和视网膜损害是高血压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加3-4倍,心肌梗死、心力
研究背景和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0%~40%的IgAN病人在10~20年会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最终需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如何早期甄别高进展风险的IgAN病人,对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延缓其进展至ESRD,是目前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临床指标如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蛋白尿、高血压在预测IgAN进展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和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大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脑卒中发生后,约70%~80%的幸存者残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接近一半患者甚至失去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给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卒中幸存者中,约55%~75%遗留肢体运动障碍,上肢障碍占到其中的80%以上,并且其中只有约三成的患者能实现上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