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及胫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生物力学环境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胫骨近端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测量胫骨近端内侧髁、髁间区和外侧髁不同层面骨组织显微硬度,探讨胫骨近端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为3D打印与人体弹性模量一致的仿生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取3个新鲜冰冻近端胫骨标本,标本来自3位尸体捐献者分别为A,男性,62岁;B,女性,45岁;C,男性,58岁,行影像学检查除外影响骨骼的疾病。将每个近端胫骨分为内侧髁、髁间区和外侧髁三个部位,再将每部位为近、中、远3个部分。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部分取骨骼标本,经适当前处理后使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分析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结果:在所有标本中,本研究共进行270次有效压痕测试并取得骨组织显微硬度值。胫骨近端总体显微硬度值范围24.8~49.7 HV,均值38.46±4.76 HV。胫骨内侧髁、髁间区和外侧髁平均硬度值分别为40.81±4.17 HV,36.44±4.67 HV,38.12±4.40 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骨近、中、远3个层面硬度值分别为37.91±4.74 HV,36.68±4.53 HV,40.79±4.05 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硬度最高的区域位于第3层面的内侧髁区,平均硬度值为42.57±3.92 HV;硬度最低的区域位于第2层面的髁间区,平均硬度值为34.69±5.03 HV。小结:胫骨近端不同区域松质骨显微硬度有显著性差异。胫骨内侧髁显微硬度大于外侧髁和髁间区,原因与胫骨内侧髁承受载荷较大有关。胫骨近端不同层面骨组织显微硬度也有着相当的差异。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可以为制造与人体骨骼弹性模量一致的仿生骨/仿生内植物提供数据支持。第二部分 胫骨干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及其对在体骨质量测量位点选择的影响目的:压痕硬度是一种优秀的骨质量评价方法,分为在体骨质量评估的参考点技术及离体骨质量评估的显微压痕技术。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胫骨骨干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为参考点技术在体评估骨质量的测试位点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取3个新鲜冰冻胫骨干标本,标本来自3位尸体捐献者分别为A,男性,62岁;B,女性,45岁;C,男性,58岁。将胫骨干平均分为6个部分,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从每个部分取下3mm厚骨骼样本。经适当的前处理后,在骨骼样本的不同区域进行显微压痕测试获取显微硬度值。使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分析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结果:在胫骨体部共选取72个区域进行了360次有效压痕测试并取得显微硬度值。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胫骨干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并不均匀。胫骨干的前、内、后、外侧皮质骨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45.58±4.39HV,52.33±3.93HV,54.00±4.21HV,52.89±4.44HV。前方皮质的显微硬度值低于其他区域(p<0.001),在同一区域内,不同位置的骨组织显微硬度也有着一定的波动。小结:胫骨干不同解剖部位骨组织显微硬度有显著性差异,胫骨干前方皮质显微硬度低于其他区域。参考点技术在体测量骨质量测试位点的选择应尽可能固定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参考点技术实验设计中应考虑到个体间及各解剖位置间的骨组织显微硬度差异。第三部分 接骨板设计对胫骨干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目的:胫骨干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骨折周围所处的生物力学与环境对骨折能否愈合、接骨板是否出现疲劳断裂影响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接骨板设计对骨折周围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以利于优化接骨板设计,减少内固定失败风险。方法:建立基于不同接骨板设计的胫骨干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模型,使用有限元技术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和记录使用不同设计的接骨板模型时骨折周围生物力学环境变化,如骨、接骨板承受的应力,骨折端微动等。分析不同生物力学环境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接骨板的工作长度与接骨板承受的最大应力、最大应变以及骨折端微动呈正相关关系;与骨组织承受的最大应力呈负相关关系。接骨板的长度与接骨板承受的应变呈正相关关系,与骨组织承受的应变呈负相关关系。螺钉-骨界面是内固定失效的最薄弱环节。如接骨板的工作长度上存在钉孔,接骨板承受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均有显著增加,骨折端微动也明显增大。钉孔的存在导致的应力集中是导致接骨板承受的峰值应力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小结:在本研究给定的实验条件下,有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以优化接骨板的设计,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内固定物疲劳失败的可能。首先,术后早期患肢部分负重。其次,接骨板的工作长度存在最佳范围,在本实验条件下,应在38.5mm-62.mm之间。第三,接骨板工作长度上的钉孔应去除以避免应力集中,减少接骨板承受的应力,促进骨折骨折愈合。结论:1.胫骨近端不同区域松质骨显微硬度有显著性差异。胫骨内侧髁显微硬度大于外侧髁和髁间区,胫骨近端不同层面骨组织显微硬度也有着相当的差异。2.胫骨干不同解剖部位骨组织显微硬度有显著性差异,胫骨干前方皮质显微硬度低于其他区域。参考点技术在体测量骨质量测试位点的选择应尽可能固定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3.接骨板的设计对胫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周围生物力学环境影响较大,其中接骨板的工作长度、长度、工作长度上存在的钉孔对生物力学环境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优化接骨板的设计,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内固定物疲劳失败的可能。
其他文献
目前,因为IP化业务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4G网络时代下的SDH结合WDM的承载模式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SDH已无法满足以TDM为内核的成城域网技术需求
随着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幼儿人数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幼儿园实际管理工作,幼儿教师在管理中,依靠传统管理经验实施管理工作,也无法提升
数值研究了激光脉宽对H2+和T2+谐波辐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i)对于谐波频移现象:在少周期激光场下,H2+和T2+谐波辐射呈现红移.随着激光脉宽增大,H2+谐波辐射呈现蓝移; T2+谐
桩锚支护结构以其具有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小、便于地下结构施工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中。但对于软土地区的深基坑而言,由于土质条件较差,锚杆(或锚索)锚固段与周围土体之间的极限摩阻力较低,当软土层深厚或周边环境约束不能采用较长锚杆时,便限制了传统桩锚支护在软土地区的应用。有鉴于此,通过对传统桩锚支护中锚固段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形成锚固体(锚墩),锚墩又与锚杆和支护桩共同形成拉锚式支护结构。这
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治理噪声污染更是刻不容缓。目前已经存在多种主动噪声控制系统,但国内并没有专门为座椅头靠附近局部空间降噪的主动控制系统。本课题
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轮对压装过程进行接触问题的动态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HXD2型电力机车的轮对模型,轮轴材料采用课题组得到的轮轴应力应变本构曲线.通过采用不同
介绍了最小方差风险套期保值策略和最大效用套期保值策略 ,提出了考虑交易费用情况下各套期策略的变化。利用上海金属交易所期铜的数据进行深入实证分析 ,并比较了经典套期比
介绍了"PLC+触摸屏+显示仪表"这样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混凝土搅拌站自动控制系统方案,讨论了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搅拌站的控制流程、工
在溶剂提取法基础上,采用香草醛-盐酸显色法测定不同产地黑果枸杞果实原花青素的含量,采用消光系数法测定花青素含量,为人工种植高品质黑果枸杞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原花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与传统的染色工艺相比有染色时间短、效果好、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绿色染色”技术。本文采用动态平衡型超临界CO2染色装置,在染色温度70-140℃,压力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