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公司法》及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放开对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约束之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集团内部关联担保作为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也出现了迅猛增长,年均增长超过20%。然而,随着集团内部关联担保运用的增加,集团关联方利用担保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件也开始逐渐增多,掏空路径也越来越隐蔽。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06-2015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向集团提供关联担保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集团内部关联担保的特点及其隐性掏空行为。首先,追溯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并基于最终控制人控股情况筛选出归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之后再对集团内部关联担保的发展及数据特点进行梳理,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其次,本文认为集团内部关联担保掏空上市公司的路径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掏空路径是指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担保的利益输送路径,“隐性”掏空路径是指上市公司为子公司或同属于集团内部的其他公司担保的利益输送路径。基于此,本文采用其他应收款作为掏空的衡量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检验集团内部关联担保是否掏空以及选择何种掏空路径。进一步地,加入产权性质变量,检验国有、民营集团关联担保的掏空差异,并进行基于PSM配对样本的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1)集团内部关联担保确实是一种掏空手段,上市公司为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金额增加1%,会使掏空增加约0.2%,且这一掏空在规模大、负债高但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内更为显著。2)与以往的认知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集团内部不倾向于采用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担保这种直接的掏空路径来转移资源,而是更愿意通过为子公司或集团内部其他公司担保的“隐性”路径来层层输送资源,上市公司每增加1%对子公司担保的金额,会使掏空增加0.016%,每增加1%对同属于集团内部其他公司担保的金额,会使掏空增加0.053%。3)本文还发现国有集团内部关联担保能够使掏空减少0.018%-0.033%,而民营集团内部关联担保会使掏空增加0.074%-0.111%。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当完善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关注归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与非母公司之间的关联担保、关注民营集团内部的关联担保、促进金融资源合理分配及法律治理环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