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核心基因-miRNA互作及核心基因验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差异表达基因,解析与老年骨质疏松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细胞功能和核心基因;对比观察老年和年轻小鼠骨组织形态差异,并对核心基因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小鼠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预测并分析与核心基因相互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GSE35956,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骨质疏松患者和健康人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用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在线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使用Cytoscape cyto Hubba插件进一步分析获取核心基因(hub基因)。2分别提取老年和年轻小鼠的骨髓间充质细胞的m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获得的hub基因在老年和年轻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mRNA层面的验证。取老年和年轻小鼠的股骨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观察比较骨组织的形态学差异,并对所筛选出的hub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蛋白层面进行验证。3利用Cy Target Linker预测与hub基因相互作用的miRNA,并通过Fun Rich Version 3.1.4对与hub基因互作的miRNA进行富集分析。结果1通过R语言Limma包分析,共鉴定出982个上调的DEGs和99个下调的DEGs。2 GO富集分析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定位在细胞外区域、质膜和细胞囊泡等部位,与钙离子结合、神经肽受体活性、MHC Ⅱ类受体活性等功能的调控有关,并且作用于质膜粘附分子的嗜同性细胞粘附、神经嵴细胞迁移、T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和成骨骨化等过程中;下调的DEGs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内,参与PDZ结合域绑定功能的调控,并作用于凋亡过程的正调控和软骨发育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参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而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组氨酸代谢通路。3通过对PPI互作网络分析,获得多个蛋白模块,通过对排名前3位的蛋白模块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蛋白模块A主要定位在细胞核等部位,调控蛋白质结合功能,参与DNA修复和细胞分裂过程;蛋白模块B主要定位在细胞外区域、内吞囊泡壁和突触后膜等部位,调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活性、细胞外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活性和MHC Ⅱ类受体活性等功能,参与T细胞共刺激、蛋白水解、酶原激活和食欲调节等过程;蛋白模块C主要调控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和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功能,参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和神经元分化的负调控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蛋白模块C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中。4通过cyto Hubba插件的4种算法筛选出前15个hub基因,通过叠加4种算法,取其交集筛选获得8个核心基因,分别是CCK、LEP、BMP7、LCK、WT1、SOX10、ITGB2、ALB。5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老年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BMP7、CCK、LEP和ITGB2的mRNA水平均高于年轻小鼠。HE染色结果显示,较之年轻组小鼠,老年组小鼠骨小梁数量和干垢端内骨小窝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也显示,BMP7、CCK、LEP和ITGB2在老年组小鼠骨髓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显示,BMP7、CCK、LEP和ITGB2在老年组小鼠骨髓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6通过Cy Target Linker预测到105个miRNA可能与8个核心基因中的6个存在相互作用。对获得的miRNA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mi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执行信号转导、细胞通讯等功能,参与转录因子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miRNA主要参与蛋白多糖Syndecan介导的信号转导、TRAIL信号通路和Erb B受体信号网络等。结论1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筛选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和健康者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蛋白模块,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明确了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细胞功能及信号通路。筛选出CCK、LEP、BMP7、LCK、WT1、SOX10、ITGB2、ALB是差异表达的核心基因。2随机选择其中4种核心基因进行实验验证,发现老年与年轻小鼠骨组织细胞内同样存在WT1、ALB、ITGB2和BMP7基因的差异性表达,这与人类骨质疏松患者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相吻合,提示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可为骨质疏松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3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预测到105个miRNA可能与8个核心基因中的6个存在相互作用,这些miRNA主要执行信号转导、细胞通讯等功能,参与转录因子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这可为后续骨质疏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图 14 幅;表 11 个;参 77 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肝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流程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确诊并采用肝癌切除手术围术期治疗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根据传统护理方式实施围术期管理,观察组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围术期管理,分析患者术后的首次下床活动、首次排气、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并对比2组患者术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各项有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期刊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
期刊
“三教”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是落实三教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教法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转化能力在实施教师、教法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三教”改革背景,立足于职业教育学情分析从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转化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后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转化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要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科学实践中的自主探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或者引入课外的生活化资源等。针对更高且更复杂的教学要求,师生双方都亟须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好的学习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文章将对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期刊
项目化学习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角色转变,提倡先由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再由教师为学生解答疑惑和传授知识,从而协助、引导学生有效解决自主学习期间存在的疑惑。项目化学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提升其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开展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期刊
全面分析和研究学科素养培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微项目学习的具体路径和基本方法,进一步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挖掘微项目学习模式的优势和价值,全面地服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以及每个学生后续的全面提升,已然成为每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共识。本文将立足科学课堂学科素养培养实施的基本现状,就小学科学微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和模式开展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阐述,可以找到强化微项目学习的基本规律,为更好地挖掘微项目学习
期刊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选择项目、提出项目构思,并经过自主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适合应用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应“依托教材,明确项目任务;以生为本,设计驱动问题;立足素养,开展项目探究;注重评价,聚焦项目成效”,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期刊
深化义务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科学课程可以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解构与重构,让项目化学习贴着教材生、沿着支架伸、向着迭代升,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在项目化学习中实现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期刊
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新能源发电的占比,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接入,电力系统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包含元素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运行状态具有灵活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如何减弱新能源并网引起波动的挑战。经研究,合理配置分布式储能能够有效平抑波动,提高电能质量以及提升电网整体稳定性,同时还能提高新能源消纳率,因此需要对分布式储能配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研究并归纳了分布式储能的发展现状,其
期刊
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普遍性,且伴发疾病多样,不仅使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无力等,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共病现象。特别是异常的精神障碍可能会导致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延长,并在疼痛和情绪厌恶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尽管镇痛药和抗抑郁类药物多种多样,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神经病理性痛诱发负性情绪共病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因此治疗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开发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神经性疼痛与精神障碍共病的治疗方案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