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庞大复杂的专项科研体系中,比赛周(即赛前7天左右)的训练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是运动员调整和恢复机体状态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有针对性的赛前调整,可以使队员体能、精神状态、基础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其训练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然而目前国内部分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缺乏科学有效和有针对性的赛前状态调整和监控,相关研究报道也极少见到,难以为这一重要训练阶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对即将参加全国锦标赛的解放军跆拳道队12名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进行为期八天的跟踪研究,通过连续采集生理生化指标、评价实战课对运动员的刺激情况、留取比赛期部分生理、心理、体能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对运动员赛前状态做出诊断与评价,并分析赛后疲劳特点,结合受试运动员在本次大赛中所获成绩,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说明训练工作的成功经验或不足,为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员经过前一阶段的大负荷强度训练和频繁的大强度对抗训练,部分机能指标均高于或低于正常(生理范围)水平,如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睾酮/皮质醇(T/C比值)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主要是血清皮质醇(C)值偏高,提示前一阶段训练强度和对抗运动程度较大,对机体造成较大程度的疲劳积累。赛前一周调整训练后CK、LDH和AST均回落至正常范围内;T/C也有较为明显的升高,同时血红蛋白(Hb)升高明显。因此运动员对训练负荷改变的反应较为敏感,机体状态回升显著。(2)实战训练前后运动员理化指标有较大波动,实战后即刻心率(HR)和血乳酸(BLA)升高明显,且恢复较快,提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稳定。(3)赛前生理、心理和专项体能指标较基础值有所升高,心率、10秒单双腿踢靶个数升高,反应时明显缩短,提示运动员赛前机体产生应赛状态较好。(4)跆拳道比赛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赛后统计表明,比赛后专项反应能力降低,而由于受到应赛刺激的影响,体能表现反而增强。提示跆拳道运动的疲劳发生特点可能与中枢疲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