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替传译是口译员一面听源语,一面记笔记,当讲话人停顿时口译员根据笔记和大脑记忆内容准确再现讲话人所讲全部信息的口译形式。而模拟交替传译通过营造逼真的口译工作环境测试和提高口译人员口译水平,不仅为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了条件也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以奥威尔·谢尔在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所做的一场演讲为材料进行模拟交替传译。此次演讲主要围绕他的新书《富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长征之路》展开。演讲中他对中国的历史、改革以及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采用了全程录像的形式保存模拟现场的资料,之后将录像资料中原材料和作者模拟实践中的现场译文转写为文本记录。通过研究模拟交替传译中的录像材料,作者分析了译文质量,译者心理状态及应急处理能力等现场表现。本文详细记录了此次模拟实践任务的准备工作,实施情况以及译后分析过程。作者采取了归类与量化的方法分析了此次模拟实践,将出现的问题归纳为非正常停顿、漏译、不恰当表达以及误译等四类,并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选取典型例子,在释意理论和目的论指导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结合自身不足和模拟实践中的表现分析了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本次模拟实践体现了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通过对此次模拟实践的总结和分析,作者在口译学习和模拟交替传译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启发,同时也希望此文能为其他口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