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验法考察了社会比较方向和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研究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一共选取了 128名被试,并通过预实验完成了实验材料和被试的筛选工作。研究一采用2(社会比较方向: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2(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的择偶意愿:愿意、拒绝)×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以靶目标吸引力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探讨了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以及其和榜样人物对靶目标择偶意愿之间的交互效应。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结果。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展开,采用2(社会比较方向: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2(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的择偶意愿:愿意、拒绝)×3(内隐自尊水平:高、中、低)混合实验设计,以靶目标吸引力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探讨了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以及其和社会比较方向之间的交互效应。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结果,并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在女性被试中发生了择偶复制现象,且在榜样人物拒绝靶目标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大于榜样人物接受靶目标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而男性被试采用了和择偶复制相反的择偶策略,即对被榜样人物拒绝的靶目标评分更高。(2)相较于下行社会比较,在上行社会比较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择偶复制现象。(3)在榜样人物拒绝靶目标条件下,下行社会比较条件下被试的择偶复制强度大于上行社会比较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4)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不同对被试的择偶复制现象没有显著影响。(5)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不会因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而发生改变。由此可见,一方面择偶复制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且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是受具体情境影响的。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