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70%左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农民观,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2006年,中共一号文件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复杂而崭新的课题,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农民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至关重大。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过程与中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紧密相连。建党初期至大革命前夕,毛泽东的农民观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他开始从政治上关心农民问题,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初步形成,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盟军问题、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问题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和论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毛泽东详尽阐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工农联盟思想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观趋于成熟,他号召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引导、教育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毛泽东的农民观在曲折中发展,他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提高农民社会主义觉悟的探索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运动中,也留下困惑和遗憾。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肥沃土壤,中国近代革命者的农民观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的主要来源。毛泽东的农民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民问题有许多论断,主要和核心的内容有三方面:(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二)农民的基本出路:社会主义;(三)农民获得解放的途径:组织起来。其他内容和这几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毛泽东的农民观有着极其珍贵的当代价值。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关于尊重农民利益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观、建立农民组织和培养新型农民等热点、重点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和启迪作用。
其他文献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BU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变化。方法选取住院的166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6
<正>中梗阻,特指机关单位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在落实过程中,因执行主体的中间环节、中层干部出现某种问题,而导致执行不力,目标任务难以完成,影响单位事业发展,影响单位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
建筑工程的安全程度直接关乎着居住者以及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并且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严重的影响。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进程中,市民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均有更加明确且
发展范畴与现代教学法基本准则间联系密切。这些理论存在的前提是是否承认教学发展的独立性;是否将这两个过程混为一谈,将其总结为教学法,即所谓的"习得理论"。现代教育学是交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直接影响到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房地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历史较短,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还不完善,对房地产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进一步融入世界电信市场,四大电信运营商全部在海外上市,它们走国际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在国际化浪潮和世界电信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世界电信巨头纷纷进
本论文的工作是围绕任晓敏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RCE光探测器和HBT的单片集成(OEIC)高速光接收模块”(项目编号:20020013010)、任晓敏教授为首席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上海文化人来到新疆,参与到新疆抗日大后方的建设并推动了边疆文化事业的发展,是这一特殊时期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学术界对上海文化人在新疆的活动基本都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