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外贸粗放式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提高贸易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呼声日渐高涨。学者亦将研究重点由外贸的规模向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商品结构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虽然对于外贸商品结构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主要集中在对外贸商品结构的现状分析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现有的外贸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如何立足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外贸商品结构的调整以增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鲜有研究。本文立足国情,从现有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视角看待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以求克服盲目追求外贸商品结构高级化的弊端。文章在界定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涵义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是否符合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为结构合理性的根本判断标准。从该标准出发,在综合比较以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分析法作为研究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方法。然后对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改进,以新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进行替代,并据此重新构造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同时还构造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指数,用来具体指导结构的调整。在明确了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涵义、评价标准及方法之后,文章利用我国1985-2008年的各类商品的进出口额和经济增长数据对外贸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发现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三大类商品进出口额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各异。从出口来看,三类商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都呈正相关,但初级产品和服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贡献最小;从进口来看,只有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其它两类商品均呈负相关。然后利用1997、2002、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相关的评价指标,对我国近十年来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进行分析,发现合理度均呈先扬后抑的趋势,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改进。最后依据协整分析和合理性的分析结论提出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化的调整目标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