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对海相页岩CH4吸附/解吸性能的作用规律和机理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有效供给。我国能源消费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消费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迫使我国亟需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为此,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的勘探与开发工作对于优化我国现行能源消费结构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现阶段,我国依然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不同于北美国家,我国3500 m以深的页岩气资源量占总量的65%,极大地增加了水力压裂技术成本。此外,水力压裂在我国的实施还存在局限性,如我国储层可压裂性较差、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形复杂等。因此,研发更为符合我国地形地貌、清洁、环保、高效和低运行成本的页岩气开采新工艺,对于实施我国能源发展及环境保护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于页岩储层,其开采过程涉及页岩气的解吸、扩散和运移。区别于水力压裂技术减压开采页岩气,升温也可以促进吸附态页岩气的解吸。因此,本学位论文选用可控源微波场辐照技术增采页岩气。具体地,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围绕可控源微波场对海相页岩吸附/解吸性能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可控源微波场中海相页岩的升温行为及构效关系;(2)可控源微波场对海相页岩理化性质的作用规律;(3)可控源微波场对海相页岩吸附/解吸性能的作用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频率2450MHz、功率400W和时间4min的可控源微波场中,四种海相页岩样品均具有显著的吸收微波能力。具体表现为:(1)所有页岩样品体相温度随微波辐照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升高。(2)所有页岩样品升温曲线包括前期快速升温和后期慢速升温两个阶段。(3)微波辐照240 s后,两种页岩样品体相温度可分别达到320℃和235℃。(4)四种页岩样品微波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且该差异主要源于页岩中含有的黄铁矿和白铁矿。具体地,具有较高黄铁矿和白铁矿含量的页岩样品表现出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2)可控源微波场辐照能够改变海相页岩官能团和孔隙结构组成。一方面,微波辐照可以改变与页岩吸附/解吸性能相关的表面化学性质。具体地,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后页岩表面以高共轭C=O、共轭C=O和COOH为主的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而芳香性降低。上述含氧官能团和芳香性的变化均可以削弱CH4(页岩气主要成分)与页岩基质间的作用力强度,进而有利于页岩储层内部CH4的解吸。另一方面,微波辐照改变了页岩的吸附孔和渗流孔。具体地,(1)微波辐照后页岩样品中孔径<10 nm的吸附孔数量减少。(2)微波辐照后页岩样品中孔径>10 nm的中孔和大孔的数量增加。(3)微波辐照后柱塞状页岩样品(直径×高:25 mm×27 mm)中裂隙数目和渗透率明显增加。(4)微波辐照后页岩样品的吸附孔分形维数和渗流孔分形维数均减小,即微波辐照后页岩样品孔隙表面光滑度增强。上述页岩样品孔隙结构参数的变化均有利于页岩气在页岩储层内部的解吸、扩散和流动。(3)可控源微波场辐照能够改变海相页岩的CH4吸附静力学、吸附动力学和吸附/解吸滞后性能。具体地,(1)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后四种海相页岩样品的CH4最大吸附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范围为12.70-47.83%。(2)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增加了海相页岩样品的CH4微孔扩散速率。(3)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削弱了页岩的CH4吸附/解吸滞后程度。因此,可控源微波场有利于提升CH4在页岩储层内部的解吸和扩散能力,进而强化页岩气采收率。本文研究成果充分证实了可控源微波场辐照增采页岩气技术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结论既有利于完善和弥补我国现有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不足,又能够为从事页岩气勘探与开发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并且具有可降解、环境友好、低成本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我国玉米产量在2020年高达2.6亿吨,产生了约3.12亿吨的玉米秸秆,但这些秸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国于1890年引进桉木,思茅松也被广泛种植于云南、四川等地,在2017年,桉木的种植面积高达4.6×106 hm2,但大部分桉木和思茅松被广泛应用制浆造纸工业中并
由于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丰富的性能,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二维纳米材料引起了众多科研者的研究与关注。其中,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作为二维复合材料中的一类,因为具有很强的拓扑性能、光电子性能和超导性等优异特性而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具有优异电子性质的材料相对缺少,对二维材料的电子性质进行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于二维纳米材料的预测以及相关实验研究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古至今,湿度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环境参数,主要是因为湿度对于动植物的生长生活、农牧业的发展、货物食品的储运、火箭的发射以及人类的生存健康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湿敏探测器作为人们感知环境中的湿度信息的重要工具,便于人们对特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的控制。为此,国内外学者为了获得高性能湿度探测器研发了许多新型的湿度敏感材料,然而随着智能家居技术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湿敏探测器的需求与日俱增,渐渐满足不了人
X射线作为常见的一种高能辐照射线,由于其光子能量高,穿透性强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安全检测,航天导航以及科学研究的材料分析等领域中。其中闪烁体作为将X射线光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转换装置为X射线探测器的核心组件,也是目前国家所面对的核心科技攻关技术之一。通常来说闪烁体一般由高密度重元素组成。然而,传统的闪烁体一般是无机晶体,只能在高温环境中生长,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制备难
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由于其增强体(碳纳米管、石墨烯)与铜基体润湿性较差,在与铜基复合材料复合时极易发生无法均匀分散引起团聚现象,造成界面结合能力差,使其对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化效果不明显或者造成更大的缺陷,明显未能达到起初实验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弱的结合界面形成电子势垒、电子散射,严重影响铜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虽然研究工作者们一直研发新的工艺去改善碳纳米材料在金属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但始终没有合适
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以高能量密度激光束作为热源,通过激光熔化金属粉末(或丝材)后形成微小熔池,在三维空间内无限堆积凝固成复杂结构实体零件的快速制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光局部作用下的材料快速熔化与熔池快速凝固阶段反复交替进行,从而使成形构件表现出基本无化学元素偏析、晶粒极其细小的非平衡凝固组织特征。近年来,通过激光增材制造灵活而高效地制备铝基复合材料,已成为提高铝合金综合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
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调节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天然气管道在能源运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被称为“能源命脉”。由于天然气长输管道大口径、薄管壁的特性,使其在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在崩塌落石冲击载荷作用下而造成管道失效。同时,随着天然气管道在役年限的增加,天然气管道由于腐蚀缺陷而导致其失效泄漏而引发的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为了保障天然气长输管线的
BiFeO3(BFO)因其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性(TC~830℃)和G-型反铁磁性(TN~370℃),且具有极大的理论剩余极化值(90~150μC/cm2),因而在多铁研究领域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铁电序与反铁磁序相互作用产生的磁电耦合效应使其在多态存储器、自旋电子学、磁电传感器等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制备过程中Bi元素高温易挥发且Fe3+容易产生变价,从而造成Bi空位、氧空位等各种缺陷
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主要为粗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强烈,管沟回填土为花岗岩风化残积砂土,管道作业边坡坡面侵蚀十分严重。又因为花岗岩全风化后的残积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并伴随有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发育,力学特性不稳定,极易被流水冲刷;管道上部基本为就地取材的风化层碎屑土,回填土土质更疏松,其与自然坡面原状土体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表层易被流水冲刷。因此,需要对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坡面流水侵蚀灾害的机理进
传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通过在金属基体中外加颗粒,通过均匀分散和界面控制,可以充分发挥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和界面效应,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然而,这种制备理念下的复合材料大多以“均匀”的单级复合结构为特征,对“结构效应”下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会造成基体材料的铸渗效果不理想,增强体与基体结合强度低,在磨损工况下容易导致WC颗粒的脱落。传统的WC/Fe复合区一般设计为层状,即复合层厚度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