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衡量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尺度,是一种交际语言,而汉语成语又是汉语语言文化的精华。因此,数字成语可以说是汉语语言、人们信念、信仰和社会经验最完美的结合和最深厚的积淀。交际依靠语言,语言因交际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翻译是人类借助语际转换实现有效交际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愈发突显。但是,汉语成语以其本身鲜明的特征一直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尽管许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很少有人把成语翻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系统的研究。翻译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翻译实质的探讨。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讲,翻译的实质是研究意义或信息是怎样有一种文化语言篇章移向另一种文化语言篇章上的。传统的翻译“隐喻”观、“等值”论、和“不可译”论往往把意义看作是在源语语篇(source text)与的语语篇(target text)之间进行投射的客观存在,力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语言描述。这些观点不仅无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Fauconnier&Turner(1994,1998)的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以后,译者的主观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翻译逐渐被看作是一个由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相互交织产生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动态过程。交织的优化原则使输入空间投来的各种因子相互竞争产生动态重组,生成输入空间内所没有的新的投射关系,而使层创结构因可变因子的介入产生动态运作。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发展。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汉语数字成语翻译的认知过程,旨在检验概念整合理论对细化语料翻译过程的阐释力,以期为成语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思想,笔者将数字成语翻译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由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四个空间为:由原文语法与人们对外界的概念结构整合而成的规约化的数字成语所构成的原文空间;由译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考虑、个人偏好及内化于译者认知语境构成的译者空间;类属空间是一个由输入空间的共同点构成的抽象结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译者两空间进行映射,从而保障跨空间映射和投射的顺利进行;最后是能够生成层创结构的整合空间。通过对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汉语数字成语翻译网络的介绍,我们得知汉语数字成语的翻译过程是一个规约化成语在新的语境下再生层创结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原输入空间中投射的各因子的简单的复制。尽管概念整合理论被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来研究翻译,笔者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这一理论在更为细化的语言翻译领域的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