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CO2-ECBM流体连续性过程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储层微观孔、裂隙结构控制下的煤层气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特征,是煤层气高效开发和CO2-ECBM有效实施的基础。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3#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阶煤微观孔裂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其连通性,利用自主研发的“CO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发实验模拟系统”,开展地层条件下,高阶煤储层CO2注入与CH4产出连续性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基于实验模拟结果,系统分析超临界CO2注入后气体吸附/解吸—体积应变共同影响的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超临界CO2驱替N2过程的流体运移产出特征。综合煤储层孔裂隙连通性和实验模拟结果,探讨煤储层CO2注入与CH4产出流体连续性过程的控制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煤储层孔裂隙连通性中等,孔隙以中孔为主,大孔发育较少,但发育有相当数量的半封闭孔。煤储层裂隙总体较发育,显微裂隙多发育于镜煤和亮煤中,发育有多种成因类型的显微裂隙。通过煤储层孔裂隙结构的三维可视化重构,在煤储层的纳米孔隙结构尺度进行了孔裂隙连通性分析。提取了测试样品中的孔裂隙结构网络参数,发现孔径小于30nm的中孔对连通性起主要作用、配位数较低、孔喉弯曲程度较大、吼道较短,限制了煤岩总体连通性发育。(2)煤体对不同气体有不同的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特性。实验发现:煤样对CO2的吸附量约是对N2的3.153.42倍,对CO2的吸附膨胀量约是N2的3.094.22倍,煤体膨胀/收缩存在各向异性,径向应变约是轴向应变的2倍;渗透率测试值He>N2>CO2;超临界CO2驱替N2时,CO2的突破时间与驱替效率受到煤储层孔裂隙网络结构连通性制约。实验中注气压力、围压以及温度条件对煤体渗透率、吸附/解吸—体积应变、超临界CO2驱替N2过程均有一定的影响。(3)煤储层结构是控制流体连续性过程的内在因素,多相流体特征以及地层条件等也会对连续性过程产生影响。吸附位理论、吸附势理论、多元气体吸附理论以及分子运动论是分析注入气体吸附/解吸作用的基础;气体的浓度差和压力差是扩散、渗流的基本动力,可以使用Fick扩散、Knudsen扩散、Darcy定律来进行定量分析。
其他文献
遥感找矿是遥感技术在地质应用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其主要是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层、岩性、构造和矿化蚀变信息,尤其是从复杂的地质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遥感找矿的关键。
本文以脆性变形系列构造煤物性特征及结构定量表征研究为主线,在系统研究宿县矿区地质特征基础上,利用压汞实验、液氮吸附实验、渗透率测试和等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分析了样品的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日趋发展的城市交通立体化现象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城市:伦敦、首尔、华盛顿、墨西哥、布达佩斯等城市的公共交通及其标识设计解决方案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近年来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能天然气、石油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石油天然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