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托“十一五淮河水专项”制革清洁生产及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围绕腐殖填料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中试工程,在安徽阜南县鑫皖制革厂开展了制革综合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解决现有处理技术氨氮去除率低、总氮缺乏有效控制以及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不高的问题。腐殖填料滤池组合工艺采用对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有一定吸附能力的泥炭填料构建上流式缺氧腐殖填料滤池,再与SBR工艺串联组合;滤池处理单元同时具有反硝化功能,并通过新鲜泥炭填料投加保障吸附能力:部分泥炭随出水进入SBR池,与活性污泥共同作用并能共同絮凝实现固液分离,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将吸附的污染物排出处理系统。中试研究主要结论:控制运行参数:温度26~38℃;UHF进水pH为7.0~7.5、HRT=57h.每6h曝气10min、硝化液回流比R=100%;SBR运行周期T=12h(进水6h、进水同时开启曝气8h、沉淀1.5h,出水2h,静置0.5h),MLSS为3g/L左右;进水水质COD.NH3-N和TN分别为800~1200mg/L.150~250mg/L和300~450mg/L;COD.NH3-N和TN的去除率维持在70~80%、80~90%和30~50%,各物质浓度分别为200~300mg/L.20~40mg/L和150~250mg/L,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中试期间腐殖填料生物滤池因发生过滤水短流现象而导致总氮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下降,疏通曝气头作为临时的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彻底杜绝堵塞的发生。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抗堵塞实验室研究是为了解决固定床腐殖填料滤池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堵塞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结果证明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滤池堵塞的最主要原因是表层填料生物膜的增长,其渗滤性能变化符合两段渗滤模型,两段渗滤模型的分界点就是防范堵塞风险的特征节点。10mm孔径筛下填料的生物滤池在1m/d的水力负荷下,特征节点的水力渗透系数为8m/d,为保障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渗滤安全性,确定工艺设计和运行安全控制的临界水力渗透系数为10m/d左右;渗滤性能恢复试验得到腐殖填料生物滤池的安全恢复周期为3天。当采用20mm孔径筛孔下填料构筑腐殖填料生物滤池时,上部施加的50cm碎石层没有使2m/d水力负荷下运行的滤池的水力渗透系数发生明显的下降,仍维持在15m/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