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型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属性。电影发展史表明,类型片能激发导演的向俗热情,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张扬电影的商业属性,从而在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类型化生产中靠票房收回制作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民国上海电影期,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摸索期,加入WTO后的快速发展期。本论文重点涉及的中国类型电影,是指新世纪中国电影体制市场化改革前后,按照商业化模式拍摄和市场化模式运作,根据特定社会群体的观影喜好而设计,带有容易识别的模式化人物、相似的叙事情节和规律性影像特征的中国内地电影,以及相关的中外、境内外合拍片。尽管电影艺术源于西方,但同许多外来文化最终本土化的历史演变一样,电影一旦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就必然与创作主体自身的文化积淀、情感倾向,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社会精神取向紧密契合,最终建构成直面本民族历史与现实、展现本民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电影世界。中国类型电影多与本土小说、戏剧和风骚结缘,作为当代极富代表性、关注度极高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本质上具有华夏文学属性。中国文学的内在精神,是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类型电影的民族化,是商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民族化,则不可能商业化、类型化。中国类型电影的成型和发展,是在新世纪电影市场化改革后步入正轨的,至今不过十几年时间。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一种舶来品,国产大片较之美国类型电影,在剧本创作、导演水平、运营机制、市场票房、美学意向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立足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借鉴好莱坞同行的得失。所以,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应在类型电影的时间、空间、人物、叙事模式、美学理论等艺术形态上,审察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经验,借它山之石对中国类型电影加以阐释和研究。在类型电影的精神内涵上,应立足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阐释和考察墨、儒、释、道等中华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以及五四新文化对类型电影的影响。结论: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走类型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类型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同台竞技,必须彰显民族特色、树立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应尊重类型电影的商业属性和娱乐属性,减少行政指令,扬弃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经验教训,在前期剧本创作和后期拍摄制作方面始终遵循类型化规律。唯如此,才能形成类型电影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的统一,促进中国类型电影产业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