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集镇为考察中心,运用民族学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材料为支撑,厘清了明至民国时期百福司集镇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变迁,并对每个阶段的变迁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变迁的规律进行了探究。百福司集镇是百福司镇政府的驻地,也是一个基层市场,处在湖北省西南部,南接重庆酉阳,东邻湖南龙山,酉水穿镇而过,全镇人口以土家族为主。历史上,多个土司在百福司集镇建立过衙署。并且,在酉水的水电开发之前,百福司集镇是酉水上游航运的起点。百福司集镇现有街巷呈现“三纵三横”格局,集镇常住人口8000多人,集期为10日3场,每逢农历二、五、八赶场。明清时期,百福司集镇先后属于盘顺土司、卯峒土司和百户土司管辖。明代,卯峒土司首先将衙署建立在百福司集镇。清初,随着同宗的百户土司的崛起,百户土司将卯洞土司赶出百福司集镇,而将自己的衙署迁到该地,该地也因此得名“百户司”,后人讹传为“百福司”。土司是一个高度自治的机关,他们将衙署设置在百福司集镇之后,其官僚系统主要在这里办公,这里成为土司的行政中枢,也成为了区域的政治中心。清雍正年间掀起的“改土归流”是武陵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百户司在强大的朝廷压力之下自请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之后,百福司集镇成为新设立的来凤县的辖区,并且是距离县治翔凤镇最偏远的地区。因此,其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因为其具有酉水通航之便,以及具有连接三省边区的陆路交通,又适逢桐油出口贸易兴起,百福司集镇很快成为鄂西南地区山货出山和工业品输入的港口,向着区域经济中心转化。中华民国时期,百福司集镇作为贸易港口,在鄂西南地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经济发展也受时局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波动。第一个阶段是1911—1932年。这期间由于政府对省际结合部的基层社会治理不力,匪患严重,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破坏,百福司集镇经济进入萧条期。第二个阶段是1933—1945年。这个期间由于抗战形势的变化,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驻来凤。这些机关迁来后,一方面加强基层治理,恢复社会秩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加,激活了区域经济,百福司集镇作为贸易港的功能又被激发,进入经济繁荣期。第三个阶段是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随着省直机关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迁走,省际结合部的基层社会又回到了失序状态,百福司集镇的经济又进入衰败期。施坚雅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的过程中,重点考察了人口数量变化与基层市场变迁的关系。从明至民国时期百福司集镇的变迁来看,中国农村的基层市场变迁不仅与人口数量变化有关,还与政治变迁,基层社会秩序变动,贸易局势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