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含义是普遍存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关系到话语的正确理解。本文旨在以关联理论为主要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隐含义的定义、分类以及阐释机制。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文作者总结了传统语用学理论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和存在的弊端,同时介绍了本文基于关联理论框架的隐含义研究思路。1957年,Grice首先区分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自然意义是规约词语所表达出的字面意义,而非自然意义是除此之外的言外之意。后者是Grice着重关注的话题,也由此形成了他1967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他提出理智的交际者为了成功完成交际,应该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四个最大准则。如果交际者违反或者蔑视合作原则和其四个最大准则,会话含义就会产生。Grice将含义分为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后者又可分为特殊会话含义和一般会话含义。后来又有很多学者对合作原则和四个最大准则做出了修补。他们认为Grice的理论在含义阐释方面解释力较弱。新格赖斯语用学家追随Grice的分析方法,Horn和Levin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研究是在Grice分析方法和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将四个最大准则缩减为两个或者三个来规范会话。他们的研究都是强调几个次则的重要性,但是都是对Grice会话含义细枝末节上的修补,并没有分析出会话含义的深层工作机制,因而他们的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优于Grice理论。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理论框架—Sperber和Wilson 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交际模式中,交际者的话语总是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示意自己的交际意图,这就是明示。从听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总是选择关联度最大的假设,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根据关联理论,显义、隐含义都应该通过推理,而这个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的过程。关联理论提供了一个推导隐含义的节点,那就是:一旦获得了最佳关联,隐含义的推导就可以停止。在Grice对于含义研究的基础上,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开始系统地分析隐含义。Grice对于所说内容和所隐含内容的区分可能是明说和暗含区分的最著名例证。所说内容等同于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属于语句意义研究范畴,而所隐含内容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与格赖斯的另一个术语含义同义。但是,关联理论对于隐含义的定义和分类不同于Grice经典理论的阐述。Grice论述的含义的部分内容如一般含义在关联理论中被归为显义。同时,关联理论中没有规约含义这一分类。本文作者就在比较了Grice和关联理论对隐含义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关联理论对于隐含义的再定义和再分类。在关联理论中,隐含义被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以及强隐含和弱隐含,它们都是从说话者所说内容到所隐含内容过程中的连续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下图所示:第五章涉及了关联理论对隐含义的理解机制和关联理论对隐含义阐释的优势。关联理论对隐含义的阐释机制关键在于最佳关联设想。此设想包括两点:一个是第一个满意的阐释就是唯一满意的阐释:另一个是额外的处理努力意味着额外的语境效果。最后,作者从以关联为导向的认知语用学角度重新阐释了由隐喻衍生的弱隐含义的理解机制。Robyn Carston曾在其2002年的文章中提出,关联理沦中将隐喻衍生的隐含义归为随意言谈的论点和以关联为驱动的分析处理过程已经并且将要继续引领隐喻的理解。但是,她同时认为这一分析过程还不是很完善,最好还应增加认知元素,使其更具说服力。本文作者就将以此为出发点,总结山关联理论对于隐喻衍生的隐含义阐释的优势,同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中有关突显特征问题的部分有机纳入到关联理论的推理机制中。首先,作者提出了两种传统的隐喻理解模式所不能解释的突显特征问题,同时指出这个问题在隐喻理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联理论的推理过程通过辨认命题、解歧、指称、自由扩充、概念调整、补足隐含前提、补足隐含结论等过程能够解释突显特征问题,从而正确理解隐喻。最后作者将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中的相关的跨空间映射和突显结构纳入到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过程中,建立新的隐喻衍生的隐含义在线解读过程,更彻底地解决了突显特征问题,并提出对由隐喻衍生的隐含义的成功解读过程不仅依赖于关联和推理,同时也依赖于空间映射,以弥补关联理论关于隐含义认知过程的不足,同时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也弥补了概念整合在语用推理方面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