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DSA观察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结果为标准,总结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布及程度的特点,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并比较颅脑MRA、颈动脉超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神经内科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256份。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血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选取其中225例资料详实的患者,以DSA结果为标准,进行脑动脉硬化狭窄的Logistic分析,并对狭窄的分布及程度进行分析。通过颅脑MRA、颈动脉超声与DSA的比较,探讨颅脑MRA(104人)、颈动脉超声(140人)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1.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分布与程度:全部256人中198人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其中173人符合入组要求,狭窄共393处,颈内动脉系统243处,其中左颈总动脉分叉处22处,左颈内颅外段56处,左颈内颅内段8处,左大脑中动脉33处,左大脑前动脉5处,右颈总动脉分叉处19处,右颈内动脉颅外段48处,右颈内动脉颅内段9处,右大脑中动脉34处,右大脑前动脉9处;基底动脉系统150处,其中左椎动脉55处,右椎动脉53处,基底动脉16处,左大脑后动脉10处,右大脑后动脉16处。脑动脉颅外段共238处(60.5%),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45处,基底动脉系统93处,颅内段155处(39.5%),其中颈内动脉系统98处,基底动脉系统57处。前后循环狭窄的内外分布的卡方检验P=0.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系统动脉狭窄内外分布一致。脑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139处,≥70%99处,颅内段狭窄程度<70%69处,≥70%86处,卡方检验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高于颅外段血管。颈内动脉系统:颅外段<70%85处,≥70%60处,颅内段<70%43处,≥70%55处,卡方检验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高于颅外段血管。基底动脉系统:颅外段<70%54处,≥70%39处,颅内段<70%26处,≥70%31处,卡方检验P=0.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危险因素分析:经Logistic分析显示脑动脉狭窄影响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单纯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两系统均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单纯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年龄;单纯颅内段狭窄危险因素:高血压;颅内外均有狭窄危险因素:高血压、年龄。3.MRA、颈动脉超声与DSA的比较:MRA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8.1%;颈动脉超声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38.7%。结论1.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颅外段较颅内段多见,但狭窄程度较轻,前后循环在狭窄分布及程度无明显差异。2.年龄和高血压可能是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更易导致颅内段动脉狭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颅外段狭窄逐渐增多。3. MRA、颈动脉超声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尚待提高,颈动脉超声更易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  1.构建以透明质酸为淋巴系统特异结合靶头的阳性大分子造影剂透明质酸-二乙三胺五乙酸-钆(Ⅲ),对其相关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其生物安全性以便应用于磁共振造影研究;
  目的: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发病率占首位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常见的扩散方式,本研究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及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