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与农民工的婚姻选择——基于湖北省多村个案的调研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他们的生活习惯、婚恋观、社会网络等都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们对婚姻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借助案例之间婚姻选择的变化过程,讨论以主体为核心形成的社会网络与婚姻状况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力图揭示血缘网络、地缘网络、业缘网络、网缘网络在不同的婚姻阶段产生的不同作用,同时在不同婚姻选择下,又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网络。  通过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仍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体,业缘网络和网缘网络在未婚到初婚的过程中会逐渐收缩,在初婚到离婚的过程则逐渐扩散,而在离婚到再婚的过程中,女性农民工出于理性抉择,血缘网络和地缘网络呈现极强关系,男性农民工从感情出发,业缘及网缘网络呈现强关系。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的产生是不同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男方父母出于结婚成本考量在早婚事件中属于合作方,而女方父母则在“面子”和“养女效益”双重亏损的情况下属于冲突方。在初婚到离婚的过程中,异地下的网络是推动离婚的主要力量,当女方提出离婚时,女方父母的劝阻可以有效减少离婚现象的产生;当男方提出离婚时,血缘网络效应明显减弱。同时,在再婚抉择中,女性农民工由于希望在婚姻中获得更多血缘网络的支持,而选择在本身的地缘网络中寻找配偶,而男性农民工更在乎感情本身的体验,会在业缘和网缘网络中寻找外表突出的配偶。  在分析农民工婚姻选择与网络节点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现相对于传统婚姻的匹配主要从血缘和地缘网络选择,现代婚姻则主要从业缘和网缘网络选择,而这种婚姻选择下网络结构的变化实质上体现的是主体性的凸显,即主体在婚姻选择中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感受。在传统约束逐渐变弱,个性不断张扬的状况下也会带来一定社会风险,主要表现在离婚率的上升和单亲家庭的增加。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征地问题引起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的中心。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关注农村中因征地引起的农民抗争问题。延续以往关于农民作为弱者的
本文以安置到湖南省C市某乡的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与安置地在文化适应五个维度上的文化差异的描述,分析三峡移民由于文化差异给他们的文化适应带来了何种适应问题,以
源自古代、遍及全球的乞讨现象,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窘于面对却又挥之不去的社会存在,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加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乞讨现象在当代愈演愈烈,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面对滚滚而来的白发浪潮,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而出现的,这一过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为主要特征,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寻求更好的